2025年9月,百图生科联合来自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
在bioRxiv发布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BioLab: End-to-End Autonomous Life Sciences
Research with Multi-Agents System Integrating Biological Foundation Models》。
这项研究提出了一个名为BioLab的系统——一个能够“自主进行科学研究”的多智能体AI平台。
它能从一个模糊的科研目标出发,比如“设计一种针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抗体”,
自行规划研究路线、检索文献、调用模型进行分子预测、生成实验方案、再根据实验结果优化策略。
换句话说,BioLab让AI第一次具备了像人类科学家一样,从构思、推理到验证的全链条科研能力。
这一突破,标志着“AI原生科学研究”(AI-native Science)的时代正式到来——AI不再只是科研的工具,
而是科研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与推动者。其重大意义在于:
科研效率的跃迁:传统药物设计往往需要数月乃至数年,而BioLab能在数天内完成从假设到优化分子的
全过程。
知识整合的革命:它跨越了DNA、RNA、蛋白质、细胞到化学分子五个层级,
实现了多尺度生物信息的整合推理。
科研模式的转型:BioLab不仅“帮科学家做实验”,更“自己做科学研究”,
成为通往全自动化研究体系的重要一步。
与此同时,BioLab的另一突破在于,它不再只是一个“科研工具箱”,而是一套智能的底层科研操作系统。
传统科研往往像拼碎片:模型在一边跑,实验在另一边做,数据要人工整合,效率低、流程断裂。
BioLab改写了这个逻辑。它通过模块化的多智能体架构将科研的“设计—建造—测试—学习”闭环整合在一个系统里。所有模块协同工作,
让科研像操作系统运行应用一样流畅。
更关键的是,BioLab作为一个底层科研操作系统,具备高度的适配性和可扩展性,
支持实验模板与组件的跨任务复用,使科研过程的知识积累能够在系统层面被继承。
它的模块、模型、知识库都可以被共享、替换、扩展。未来,研究者甚至可以像在电脑上下载应用一样,
直接复用别人的实验模块,在BioLab上运行、改进、再发布。
我们希望,BioLab能像Windows和iOS之于数字世界那样,成为科研智能时代的底层系统与创新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