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原力无限AstroDroid将在云栖大会首秀
2025年,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一年被业内誉为“机器人量产元年”,不仅是技术突破的标志,更是政策推动与市场响应的结果。如今,资本和产业界的目光都转向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机器人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在国家层面,国务院于8月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推动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的形成。政策强调“人工智能+”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鼓励企业将AI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与此同时,国家设立了600亿元规模的人工智能基金,加快投资项目布局,推动技术研发和应用落地。
在地方层面,多个省市也出台了支持具身智能发展的政策。浙江省提出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等新兴产业落地;广东省强调突破机器脑、机器肢、机器体及核心部件,推动机器人应用场景创新;深圳则将人工智能与产业园区、试点示范项目结合,加快具身智能技术落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在9月宣布,正在全力推动15项人形机器人国家标准研制,覆盖安全、驱动技术和数据利用等关键领域。
在政策和产业推动下,国内具身智能企业快速崛起,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无论是智能家居、自动驾驶,还是工业机器人,都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推动智能体的普及与落地。
与此同时,全球头部企业的动态也在不断推动行业前沿:Tesla的Optimus频频亮相,马斯克称其未来将成为公司核心营收引擎;NVIDIA推出的Jetson Thor平台成为新一代机器人大脑的算力核心。Morgan Stanley预测,类人机器人长期市场规模可能突破5万亿美元。
政策、产业与市场趋势共同传递出同一个信号:机器人必须进入“理解与行动”的阶段,而不再只是“会动”的工具而已。
现实中,传统机器人仍然存在明显短板。工业机械臂精确高效,但只会机械重复;服务机器人能说会答,却在复杂场景中失灵。
最大的问题或许在于“理解”。因为光有机械和传感器等硬件与零部件还远远不够,未来的机器人需要真正的具身智能——能够看懂环境、听懂任务,甚至自己判断下一步行动。
而各行业对具身智能机器人的需求愈发迫切:
制造业:部分企业发现约20%的生产延误源于机器人路径规划无法适应动态环境,效率下降、成本增加;
零售与服务业:传统机器人只能处理标准任务,一旦遇到非标准需求,便束手无策;
医疗行业:面对人手不足和需求激增,机器人若能理解医疗环境并灵活应对,将显著提高手术安全与效率。
显而易见,无论制造、零售还是医疗,仅靠传统执行型机器人已无法满足智能化需求。我们需要能够“理解环境、判断下一步并主动应对”的具身智能,而这正是AstroDroid所要实现的。
AstroDroid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它不是一个“听话的工具”,而是一台拥有“认知大脑”的具身智能。举个例子:当你说“把桌子上红色的杯子递给我”,它不仅理解动作的含义,还能判断路径是否畅通,如果被阻挡还会自主规划绕行路线,不会停滞等待。
这背后的支撑,是原力无限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引擎——Hyper-VLA端到端模型。
Hyper-VLA端到端模型:将视觉、语言与动作控制彻底贯通,从“理解指令”到“生成执行路径”,再到“完成动作”,不依赖零散模块拼接,而是一体化架构的深度重构。它让机器人具备“思考后再行动”的雏形。
如果放到行业背景中,这种架构就更容易理解。全球顶尖团队如DeepMind的RT-2、Stanford的OpenVLA、谷歌Gemini Robotics等,都在探索视觉、语言和动作的端到端融合。不同的是,AstroDroid选择了更贴近实际落地的路径:将技术真正融入中国应用场景,实现可落地、可用的具身智能。
对原力无限来说,AstroDroid的价值不只是“发布一款新机器人”,而是让机器人真正走出实验室、融入现实生活。在酒店前台,它能引导访客完成入住;在工厂车间,它能与工人协作装配;在公共空间,它能安静巡逻,既识别环境,又判断潜在风险。
这种“一脑多身多场景”的能力,是原力无限持续投入研发的重点,也是公司不断强调的核心理念。正因如此,AstroDroid不仅是一台“更聪明的机器人”,它更可能成为长期可用、可依赖的智慧“搭子”。
今年的云栖大会,AstroDroid将首次亮相。因为原力无限相信,当机器人不仅“会做事”,还能理解“为什么要做”,人机关系将迎来真正的改写。
我们诚挚邀请你莅临云栖大会,见证AstroDroid的首发,这将是一扇通向未来的窗口,也是一段人类与具身智能共生的新篇章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