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开放麦首秀:他们是真的想给我讲懂!
11 月,又到了知乎一年一度的科学季收官月,这已经是我们发起「向科学要答案」科学活动的第五个年头了。
今年,在宇宙中心五道口,知乎联合科普中国,特邀「嗑儿学家」单立人喜剧,集结了一群科学家、科普人,以及那些与科学擦出火花的喜剧人,共同呈现了一场科学开放麦——《追答案的人》。他们在这里讲述自己追寻答案的故事,也分享最前沿的科学新知(并且企图当场教会大家)。
合作伙伴:墨子沙龙、中国计算机学会、原点学堂、趣听喜剧
感谢单立人喜剧编剧宁家宇对本次活动内容的支持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先生,来了到我们的现场。他是个「90 后」—— 今年已经 90 岁了,但依然活跃在科普一线,无论是在网上回答科学问题还是到线下和年轻人交流,他从不掉线。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实际开启了人脑的创新能力和人工智能创新的对决」,比如清华大学中「搞计算机的,搞数学的,他们在帮助人工智能不断地提升,像我们化学系、化工系、环境系是要使学生更聪明」。
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如何测量地球直径?伽利略真的做过斜塔实验吗?鞍钢矿石厂总工如何打破澳大利亚铁矿的垄断?金爷爷用一连串生动故事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
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量子物理后,来自合肥国家实验室的汪野(从事量子信息方向的研究,包括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开玩笑说自己最近就像过年聚会中的小孩,每个饭桌上都要表演一回「科普量子隧穿」。
他呼吁大家都给诺奖组委会写信,把十一颁奖的计划挪到感恩节去,「让欧美科学家们也跟我们一样,体验在假期工作加班的快乐」。
*活动视频可关注知乎视频号,或在知乎搜索「科学开放麦」查看完整视频。
「有请——潘周聃!」主持人高庆一熟悉的口号一出,身穿标志性风衣、刚刚在牛津拿下博士学位的潘周聃学长风风火火地登上舞台。
「3 年前,我经历了一场互联网风暴,短短数月,以我的名字作为标签的视频拥有了超过 100 亿次的播放。而我一个人正在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牛津,没有团队、没有幕僚,我一个人。」
他分享的,正是如何用「自动化哲学」应对突如其来的全网玩梗——那既是他研究的课题,也是他生活的答案。
体内装着国产最小人工心脏的王十七,要不要随身带充电宝?
从小打信奥赛、大厂程序员子寅,为啥开发出讲段子的副业?
在清华航天航空学院读博五的大梦,怎么被快递小哥当成养殖场老板?
用 AI 写脱口秀的盒子,到底靠不靠谱?
四位喜剧人努力让一部分科学,先有趣起来!
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席鹏教授带来了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成果。从相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冷冻电镜,到席鹏教授的老师参与发明的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技术,光是显微镜技术就诞生了四次诺贝尔奖。可以说「观察」是科学第一范式,席鹏教授也是奔着当场给大家教会来的!
中国质量检验检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邓婷婷老师在《零添加、不掺假的开放麦》中分享了关于食品安全、标准的知识 —— 国家为什么禁止「零添加」标签?各种肉类掺杂在一起,怎么定性、定量检测出掺假,好让公安量刑?大家总说「科技与狠活」,仿佛科技是坏东西,但实际上要对付不法商贩的狠活,就得用上更前沿,更现代尖端科技。
用网名@风羽酱-sdk 行走江湖的苏镝坷是一名追风少年,今年刚毕业的他已经追踪拍摄了台风、龙卷风等数百场极端天气了。他带来的是《中国追风者》的故事 —— 这个群体在中国有多少?钻到台风眼下记录的数据有什么用?我们如何培养科学爱好?他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看风者或者追风者,普通人在未来或许就能组成天气监测网络。
来自国家天文台的孙萌平时主要研究恒星的中年危机,但她今天要聊的是从海外毅然回国的理由——「这里离我爹妈做的扁豆焖面更近,那是我少年的能量来源」、「国内天文是正在起飞,郭守敬望远镜在河北拍光谱,天眼在贵州听宇宙,青海冷湖新基地把夜空擦得跟省电模式似的,让人怀疑宇宙开始节能减排了。广袤的天地,大有可为!」当然,她也没忘了吐槽自己 work-work balance 的生活:「再过几年,我论文引用数和发际线后移距离可能可以拟合出回归方程。」
西澳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刘博洋分享的,也是自己科学道路上的生动经历——从科研到科普达人,干着干着又干成了程序员兼学术型创业者。用大型望远镜跟踪拍摄中国空间站、完整记录了建造阶段的十二种构型;用知乎灯塔计划的 100 万建设太空监测网、再把这个天罗地网建到全世界……活动一结束,他就直奔机场改签飞往西班牙,继续织他的「天罗地网」,也是在追答案的路上狂奔(由于追得太快,还把羽绒服落现场了)。
华为小艺深度融入科学开放麦,解锁AI智慧新体验。
作为一个专业的科普工作者,刘艾奇(@laq是只仓鼠)曾经是个自由职业者,直到三年前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他发现自己追求的文学似乎没了意义,于是他「破罐破摔」了:「我要上班!我要上一个朝九晚五、一眼能看到老死的班!」当然,在扎根科普的这些年里,他也洞察了很多 AI 对科普的妙用与阻碍 —— 用 AI 传播知识,大众就不会构建「敌我」;但 AI 污染构成的「超真实」正在取代我们对世界的真实认知。
和仓鼠不同,AI 的发展让本来在微软上班的王金戈没了班上,他今天是来说 AI 的坏话的。他认为如果人工智能按目前的速度一路狂飙下去,人类的最后一份工作,很可能就剩监督 AI。于是他决定直接一步到位,投入 AI 安全领域,做碳基生命的保安!
因为 AI 的发展,陶白白这个情感博主这几年也干成了「大数据分析师」。他在开放麦中分享了从 2000 万条真实案例和数据中总结出的当代人情感洞察。情绪陪伴、情感劳动、文化体力……或许 AI 不只是生产力工具,也可以帮助人们重拾更多「具身」的体验。
在活动中,原点学堂的主理人为我们介绍了整体运营情况以及原点学堂对 AI 创业者、人工智能企业的各项支持,期待与更多 AI Builder 一起建设更好的 AI 世界。
这一夜,我们从十几个「更有人味」的视角重新触摸科学、技术与生活。
2025 年,人类处在 AGI 的前夜,在这个 AI 似乎能生成一切答案的时代,我们更坚信:科普需要带着「人味」的见解,重建公众对科学真实的感知;科研人需要结成专家网络,组成彼此的上下文,推动科学向深处进化;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看到更多鲜活的人生样本,作为自己追寻答案的参考坐标。
作为 2025 知乎科学季收官活动,我们相信,每一次对科学答案的执着探寻,都在为人类认知拓展新的边疆。
最后,感谢到场的每个人「追答案的人」对此次科学开放麦的热情参与和支持,也再次感谢所有活动嘉宾为大家带来的精彩分享。
期待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