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计划管理——衔远科技“远见大模型”亮相智能建造博览会

发布者:衔远科技
时间:2025-11-03
收藏
已收藏

图片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2 日,2025 国际(武汉)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本届博览会以“发展产业互联网、共建‘好房子’”为主题,秉持“专业化、产品化、市场化、国际化”理念,通过全景式成果展示、前沿技术交流和产业资源对接,搭建全球智能建造产业生态共赢平台。


在这场由中建三局、华为、清华大学等 24 家单位联合主办的行业顶级盛会上,衔远科技精彩亮相,不仅在“好建造”展区带来多维度产品和互动体验,更正式发布专注于计划管理的“远见大模型”成为会场内外关注的焦点。














01

联手头部央企打造“远见大模型”

迈向“工期零延误、决策零偏差”


博览会期间,一场聚焦行业前沿的 “AI 与智能建造融合发展会议” 备受瞩目。会议以 “AI 助力建筑产业变革——从技术融合到产业升级” 为主题,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上海建工集团、广联达等单位的学者、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共同研讨 AI 与建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前景和路径。


在大会上,清华大学电子系助理教授丁宁受邀发表《可扩展的推理 AI 与智能建筑》专题报告。丁宁教授指出,结合先进的强化学习框架、时空感知网络和边缘计算技术,Agentic Multi-modal Cognition(AMC,智能体驱动的多模态认知)技术,赋予了建筑工地中的智能体以主动感知环境、决策和协作的能力。


他进一步强调,“工程化”是实现 AI 大模型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即从系统集成、数据治理、应用开发与运维服务的全链条工程化,是实现“AI+建造”深度融合的核心支撑。在报告中,他为来宾介绍了衔远“远见大模型”在计划编制、计划预警场景的落地成果,以及衔远在养老领域正在拓展的居家养老 AI 服务

衔远科技与头部央企联合研发的“远见大模型”,汇聚上百位行业专家,历经一年精心打磨,直指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两大核心难题。



智能计划编制:

从“经验驱动”到“模型驱动”



传统痛点:

项目计划编制高度依赖个人经验。一份高质量的施工总计划需要 1 名资深业务人员耗时 7 天甚至半个月才能完成,且质量参差不齐。各项目总计划在内容和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企业计划编制标准难落地。


解决方案:

远见大模型研发团队联合 24 位业务专家,深度剖析 119 个真实项目计划,结构化梳理资深专家的编制习惯与格式,把宝贵的行业知识沉淀为模型的“内在经验”。同时,先后组织了上百位建筑工程师进行大规模数据标注,让远见大模型真正成长为一名“计划编制专家”。

如今,借助远见大模型,计划编制工作变得异常简单:

一键上传图纸与施工部署文件,AI 自动提取项目中 91 个关键信息。

人工快速校验信息合理性。

一键生成总计划,最高支持上万条任务明细(含工期、前后置关系、关键路径等)自动生成。


应用效果:

原本需 1 人 7 天以上完成的工作,现在仅需 1 人 2 天即可完成,计划编制时间节省 70%,且计划结构清晰、标准统一。



智能风险预警:

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见”



行业现状:

“在没有有效监管手段的情况下,虽然企业配制了专人负责进度的申报和统计工作,但进度反馈往往流于形式,甚至出现谎报瞒报,导致企业对项目的进度风险仍然后知后觉,使计划管控形同虚设。”一位参与项目调研的总工程师坦言。


技术突破:

基于对数十位项目总工和 10 多位公司高管的深度调研,远见大模型研发团队成功打造了计划 AI 预警系统。


该系统利用大模型强大的文本处理与语义理解能力,自动抓取质量验收报告、周报及硬件传感器数据,实现进度信息的无感采集,不但从根本上杜绝信息谎报瞒报问题,而且实现项企进度信息实时传递,让企业领导及时、准确、全面掌控每一个项目施工进度风险。


更为先进的是,远见大模型内置自研的进度预测与预警算法,通过网络传播与工序比例分析,自动预测后续进度走向,为项目管理者提供精准的风险预警,真正实现计划的全过程可控。



效益显著:

为某中型企业降本 3300 万



实测成效:

某中型企业(项目数 100 个左右)

人工成本方面,直接节省 300 万元(20 个计划管理岗位)

综合成本方面,该企业项目平均滞后工期由 23 天缩短至 10 天,项目材料、机械设备租赁成本相应减少,单个项目成本降低 30 万,结合项目总数测算,可为该企业降本 3000 万

对于日益关注降本增效的建筑行业而言,这一提升意义非凡。


行业价值: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各行业的今天,远见大模型的诞生,标志着施工进度管理正式迈入智能化时代。从依赖个人经验到数据驱动决策,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AI 技术正在重塑工程项目管理的未来。



随着远见大模型在更多项目、更多场景中落地应用,建筑工程领域有望彻底告别计划编制靠经验、风险预警慢半拍的困境,迎来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的新纪元。



在博览会现场,衔远科技展位前,众多专业观众驻足交流,气氛热烈。通过现场技术人员的系统演示与生动讲解,观众对“远见大模型”如何将 AI 深度融入项目管理全流程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02

同期发布 AI 养老解决方案

打造多场景健康长寿社区


衔远科技与浩方科技联合推出的智能养老机器人解决方案也吸引了众多目光。


本方案深度融合 AI 大模型与智能传感技术,针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健康小屋场景,打造集安全守护、健康管理、情感陪伴于一体的智能服务体系。通过有效链接线上线下服务,方案可为社区与居家场景实现医养融合提供关键支撑,从而系统性地应对“意外难防、照顾不及、精神孤独”等行业痛点。


这不仅以科技赋能养老,让服务更有温度,更确保了老年人能全方位地共享智能时代的便利与关怀。


家庭小管家:

贴心呵护,安心常在


基于智能传感与 AI 行为分析,实时监测老人居家安全状态,对摔倒、异常活动、突发不适等情况实现智能识别及时预警

基于慢病大模型,实时分析老人健康状况,形成分析报告及日常养生建议,并建立可联通医疗机构的个人医疗档案

及时将警报信息推送至家属与社区平台,为居家养老生活筑起一道隐形的“安全防线”。

作为线上服务枢纽,可一键联动线下社区医疗及生活服务资源,将预警信号转化为具体的援助行动,实现“预警即响应”。


社区小助手:

智能联动,健康有依


对接社区健康小屋,同步记录老人的血压、心率、日常活动量等健康监测数据。

辅助社区医生更全面掌握老人健康趋势,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提升社区医养服务的精准适配与响应能力。

辐射周边社区的娱乐、生活等各类资源,形成养老服务的闭环。

作为线下服务锚点,负责承接线上预警与需求,调度社区医生、护理员等专业力量上门服务,确保医养方案有效落地。



未来,养老机器人将锚定“社区健康小屋助手”与“居家养老伴侣”场景,而养老大模型将作为核心底座,驱动慢病管理、药物研发并赋能所有智能设备,扮演“AI 大脑”的角色。


总结

行业首秀,共建数智新生态

此次武汉智能建造博览会堪称衔远科技在建筑行业的首秀。与各界伙伴的深入交流,进一步验证了衔远科技的技术前景与产业价值,坚定了衔远科技为建筑、养老等关键领域赋能的决心。下一步,衔远科技将专注于高价值 AI 垂类场景研发,与业界携手共建数智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