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伶俐董事长提出“电找车”新范式,开启千亿市场!
本次大会汇聚了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相关领导、中交集团、华为数字能源等龙头企业代表,以及郑健龙、欧阳明高等院士专家,共同探讨交通与能源融合的政策导向、技术路径与实践落地。
在这场行业顶级盛会上,张伶俐董事长的演讲成为焦点之一,她从国家能源安全、产业升级逻辑、企业创新实践三大维度,深入阐释了新能源产业化的核心内涵与实现路径。
01 行业痛点与破局之道:新能源产业化的时代使命
演讲开篇,张伶俐直指我国能源领域核心痛点:“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规模能源需求国,却面临‘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制约。”
她列出一组关键数据:2024年原油年进口量超5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0%,其中70%用于交通领域,年花费超1.6万亿元,“这对国家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实现构成双重挑战。”
与此同时,她强调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显著优势——电池、新能源汽车、风光储装机、电网设施均实现全球第一。
“这既是挑战,更是我们以新能源产业化破局,突破技术瓶颈、重构产业生态的历史机遇。”
张伶俐阐明,新能源产业化绝非简单的新能源产品堆砌,而是以AI为核心引擎,实现“能源生产-存储-运输-消费-回收”全链条的数智化协同,推动交通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的全新发展模式。
02 三重境界跃迁:勾勒交能融合演进路径
基于对行业现状的精准研判,张伶俐提出了“交能融合三重境界跃迁”理论,引发全场关注。
她指出,当前交能融合已从光伏、充电桩等“资源叠加”的初级阶段,迈向“系统智能、数据优化、双向创值”的高级阶段。
其终极形态正是新能源产业化的核心载体——构建能够自我学习、智能决策、动态优化的“交能融合智慧生命体”。
“这一‘生命体’需具备实时感知的神经网络、智能决策的大脑中枢、敏捷执行的四肢末梢三大核心能力,而AI技术正是激活这些能力、驱动新能源产业化落地的关键引擎。”
03 技术创新与实践:软硬一体构建核心竞争力
在众人最为关注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实践环节,张伶俐重点推介了创峰数智支撑新能源产业化落地的核心技术体系与明星产品“移电堡”。
她介绍,公司构建的“软硬一体”核心竞争力,正是新能源产业化的关键落地支撑:
软件层面,打造AI云平台作为“智慧大脑”,集成AI能源管理、智能调度等系统,通过LSTM-Attention预测模型、PPO+MCTS混合算法等前沿技术,实现新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精准匹配。
这一系统已将谷电及绿电利用占比提升至70%,车辆利用率提升至92%。
硬件层面,全球首创“移电堡”移动储能产品,形成814kWh至4179kWh的完整容量矩阵,系统效率≥90%,可在-25℃至50℃宽温环境下稳定运行。
“这彻底打破了‘车找能源’的传统模式,实现了‘能源追车’的场景革命,为新能源在多元场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核心硬件支撑。”
04 实践成果:新能源产业化的价值验证
鲜活的落地案例让新能源产业化新概念更具说服力。张伶俐分享了两大标杆项目成果:
在某全球化建材集团的矿山运输场景中,通过“新能源重卡+AI调度”一体化方案,实现新能源在重载运输场景的产业化应用,每吨运输成本降低1.2元,降幅达31.6%,车辆利用率提升20%-30%。
在锡林郭勒的煤炭运输项目中,配套建设3座新能源充电站并投入200台新能源电车,年消纳绿电达5700万KWh,帮助客户整体降本30%。
“这些成果印证了新能源产业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能源流+信息流+交通流’三网融合实现的价值重构,是AI赋能下交能融合的必然趋势。”
05 生态共建:创峰数智的开放倡议
面对新能源产业化的发展前景,张伶俐提出“开放共享、标准共建、生态共荣”的三大倡议。
她表示,新能源产业化的实现需要全行业协同,创峰数智愿开放AI能力与移动储能基础设施,打造面向全行业的新能源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
同时分享技术标准与实践经验,避免重复建设与“孤岛效应”,携手探索新能源产业化的新商业模式,共享创新价值。
这一倡议得到现场多家企业代表的积极响应,不少嘉宾在演讲结束后主动前来交流合作意向,探讨新能源产业化落地路径。
此次大会不仅是行业智慧的碰撞平台,更是创峰数智新能源产业化理念与创新实力的集中展示。张伶俐董事长的演讲既立足企业实践,又心系行业发展,充分彰显了创峰数智作为“新能源产业化推动者”的行业担当。
未来,创峰数智将持续以AI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深化“移电堡”等产品的创新应用,推动新能源产业化标准制定,为构建“覆盖广、效率高、绿色化”的交通能源新体系注入更多创新动能。
交通与能源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产业格局,新能源产业化的时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