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 2026十大战略技术趋势:AI安全平台成企业刚需

发布者:安博通
时间:2025-11-20
收藏
已收藏

近日,全球权威机构Gartner发布《2026年重点关注的十大战略技术趋势》报告。其中提出,AI安全平台AISPs)将成为企业保护AI投资、构建竞争壁垒的关键支撑。预计到2028年,超半数企业将采用AI安全平台,而约八成未经授权的AI操作将来自内部违规,凸显了平台的管控价值。


图片


AI技术正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选项,驱动着效率跃升与业务创新。但伴随大模型、智能体的规模应用,AI原生风险也爆发式增长。国家网信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企业需落实AI安全主体责任,筑牢技术与合规双重防线。



AI原生风险


传统安全体系的短板



AI技术的非结构化输入、多语言交互、上下文依赖等特性,让传统安全工具陷入查不清也防不住的困境,三类核心风险已从理论走向现实。


 1、提示注入攻击 


攻击者通过篡改输入指令,诱导AI模型绕过预设的安全规则,从而生成恶意内容或泄露敏感信息。2024年,ChatGPT曾因该漏洞被诱导生成恶意代码,而传统关键词过滤机制无法解析语义关联,完全失去防御效果。


这类攻击隐蔽性强,小到诱导生成违规内容,大到窃取企业核心信息,给业务安全带来直接冲击。


 2、恶意智能体行为 


攻击者通过篡改模型参数、劫持控制权或协同攻击,使AI系统在特定条件下执行非法操作,如数据窃取、系统破坏等。2024年,微软Azure AI“健康助手机器人的权限提升漏洞,险些导致数百租户的敏感健康数据泄露;美国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Claude模型新增的Computer Use功能,可能因提示词注入下载并运行恶意软件,扩大了潜在威胁面。


这类风险不仅破坏系统稳定性,更直接威胁数字资产安全。


 3、数据泄露 


AI模型训练与推理需处理海量数据,包括用户隐私、企业机密、业务数据等。由于权限配置错误、API接口暴露等问题,数据泄露事件频发。2024年,ChatGPT因接口漏洞导致用户对话数据被第三方访问,Claude模型因权限管理问题泄露训练数据片段。


此类事件引发合规风险的同时,还会削弱企业核心竞争力。


图片



安博通AI安全平台


直击AI原生风险



面对上述风险,传统安全工具已显得力不从心。安博通对此推出AI推理平台一体化安全解决方案,基于OWASP发布的LLM Applications(大模型应用)Top 10漏洞以及MITRE ATLAS框架,遵循最小权限、纵深防御、零信任架构的设计原则,为企业提供全方位AI安全防护。




零信任架构:持续验证防护



打破内部可信、外部不可信的认知惯性,默认不采信任何内部或外部请求,持续验证用户身份、设备状态和上下文环境。用户访问AI资源时需通过多因素认证(MFA),且终端环境需符合安全基线,包括防火墙状态、补丁更新情况等。有效防御内部违规操作和外部伪装攻击。




大模型防火墙:阻断提示注入



融合正则匹配过滤、语义分析等技术,实时识别并阻断恶意提示词。针对多语言绕过审核”“模糊语义诱导等复杂攻击场景,精准检测到英文、代码等非中文指令中的高危内容,阻止模型生成响应。此外,支持动态策略调整,可根据不同行业合规要求自定义防护规则,确保输出内容始终符合规范。




行为分析与动态防护:智能体行为监控



实时追踪智能体的API调用、数据访问、决策逻辑等行为,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行为基线。当检测到异常操作时,如频繁访问敏感数据、执行未授权任务等,立即触发告警并自动阻断。这种动态防护机制既能抵御外部协同攻击,又能遏制内部权限滥用。




数据脱敏与审计:敏感数据防护



通过预定义规则与机器学习算法,自动识别并加密API传输、数据存储中的敏感信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同时,记录所有数据访问行为,生成可追溯的审计日志。即使数据被意外访问,也不会暴露原始敏感信息;审计日志则帮助企业快速定位漏洞来源,满足合规审计要求。


图片



平台价值


AI安全平台为何成为企业刚需?





传统安全工具的失效



AI模型的输入具有非结构化、多语言、上下文依赖等特点,传统安全检测手段难以适应这种复杂性。例如,无法识别跨语言恶意指令、语义模糊的攻击话术等。AI安全平台通过零信任架构与动态策略调整,填补了传统安全工具的防护缺口,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安全防护方案。




内部违规行为的威胁



Gartner预测,到2028年约八成未经授权的AI操作将来自内部违规。例如,员工因疏忽或恶意,通过API接口泄露敏感数据、篡改模型参数等。AI安全平台通过细粒度访问控制、AI使用策略强制执行和行为审计,帮助企业构建内部风险的防控网,有效遏制内部违规行为的发生。




行业合规要求的约束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落地实施,企业AI应用需满足安全合规要求。AI安全平台的身份验证、数据脱敏、审计追溯等功能,帮助企业对接合规标准。


图片



未来趋势


AI安全平台赋能企业核心竞争力



GartnerAI安全平台列为2026年十大战略技术之一,其价值远不止风险防控,更关乎企业数字化进程的可持续性。AI安全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企业构建信任生态、赢得市场竞争的核心资产。


安博通AI安全平台以“AI治理+安全监控+风险管理”为核心,通过三大路径帮助企业打造可持续竞争优势:


  • 技术架构转型:AI安全能力嵌入开发、运维和数据流程,实现从虚拟机、网络、API到模型层的全覆盖防护,构建可编排、可扩展的云原生安全架构,规避单体AI系统风险,为企业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 信任生态构建:通过大模型防火墙和数据防护模块,构建模型输入输出可信管道,实现模型、数据与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可控可溯,为企业打造安全、可信的AI应用生态。


  • 主动风险管理:通过漏洞扫描、对抗测试、攻击模拟等功能,将未知威胁转化为可量化、可处置的安全指标,形成闭环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前发现并应对潜在风险,确保AI应用的稳定运行。






数字化转型,安全先行;AI创新,防护为基。作为AI时代安全算力生态构建者,安博通以一体化防护、场景化落地与生态化协同优势,助力企业实现“安全赋能创新,创新反哺安全”的可持续发展。让安全,成为AI创新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