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研不用再“重新造轮子”,创新可以走多远?

发布者:酷黑科技
时间:2025-11-19
收藏
已收藏

一位教授曾吐露心声:“我的学生花了半年时间搭建实验平台,等到终于能跑算法时,项目周期已经所剩无几。”

在另一个实验室,安全员严格规定:“开放式旋翼设备必须在防护网内使用”,这使得许多需要与环境交互的实验构想被迫搁浅。

这些不是个例,而是许多科研团队面临的共同困境。这些真实痛点,正是我们设计新一代“多域无人系统科研平台”的起点。


涵道构型:提升附加升力,解决安全痛点

传统开放式旋翼无人机虽然成本较低,但其高速旋转的桨叶存在安全隐患,极大地限制了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场景。

我们选择涵道式设计——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安全问题,更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方向。通过涵道对气流的加速作用可以获得额外升力,增加整机负载。

如今,学生可以在完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无人机与物理环境的交互实验。无论是空中接触检测、物理推动操作,还是复杂环境下的精准操控,这些以往因安全顾虑而难以开展的前沿研究,现在都成为了可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陆空融合:告别从零开始,降低试错成本

“如果能直接获得一个可靠的陆空两栖平台,我至少能节省一年的硬件开发时间。”一位从事智能无人系统研究的博士这样感慨。

这正是我们产品的核心设计——提供开箱即用的陆空融合平台。科研人员不再需要耗费数月从头设计智能装备,不必再为结构合理性、材料强度和系统耐久性而反复试错。

我们已将最棘手的机械结构、动力匹配、控制系统等底层问题彻底解决,留给科研工作者的是纯净的算法验证和创新空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开源生态:加速算法验证,开拓应用场景

深知科研人员的时间何等宝贵,我们不仅提供硬件,更构建了完整的开源生态。产品内置了经过充分验证的Demo样例——从基础飞行控制、多模态运动切换,到复杂的路径规划与协同作业。

“周一拿到设备,周三就完成了第一个算法的验证。”使用我们产品的研究员这样描述。这些开箱即用的样例,不仅降低了使用门槛,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最佳实践参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为什么我们优先服务科研教育?

事实上,凭借产品的技术优势,我们本可以直接进入行业应用市场获取更高利润。但我们团队核心成员均来自高校科研一线,我们亲身经历过科研设备不足的窘迫,深刻理解每个研究深夜里的挣扎与突破。

因此,我们做出了一个坚定的选择:将有限资源优先投入到科研教育领域。

“多域无人系统科研平台”系列产品,就是这一选择的成果。从涵道式智能飞行器到陆空两栖机器人,我们始终聚焦于为人才培养和科研验证提供最坚实的支撑。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我们的信念:扎实的科研是产业升级的基石

我们深信,只有当更多专业人才涌现,当更多优秀成果诞生,整个行业才能迎来真正的智能化升级。

目前,已有数十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使用鼯鼠实验室的相关产品,在智能感知、自主决策、集群协同等领域取得突破。这些科研成果正在通过技术转让、人才培养等途径,悄然改变着行业面貌。

一位使用我们平台的企业工程师评价:“从高校走出来的学生,带着在我们平台上积累的实战经验,能够快速理解产业需求,这种产学衔接的价值不可估量。”


这正是我们期待的良性循环:更好的科研平台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更优秀的人才创造更先进的成果,让科研更高效,让成果更落地,让创新更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