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NC&OCIN2025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专题会 | 汇聚神经介入前沿思潮 共话智能诊疗创新蓝图
5月15日-18日,上海——WLNC&OCIN 2025暨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学术年会于黄浦江畔盛大召开。
5月18日上午,由大会主席、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和万思医疗创始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佑祥教授联合发起的“神经介入机器人论坛”成为焦点,围绕智能化机器人技术对神经介入领域的革新展开深度探讨。
刘建民教授:机器人技术引领神经介入新变革
论坛由李佑祥教授主持。会议伊始,刘建民教授发表精彩致辞,他指出,机器人的发展是必然趋势,介入手术未来必将由机器人主导。神经介入因复杂性和普及需求,将成为机器人技术最先落地的领域。他强调,机器人可提升年轻医生培养效率、规避射线风险,尤其适用于急诊和基层医疗场景。尽管技术普及需要周期,但科技加速效应下,神经介入领域的机器人应用将快速推进,未来与DSA影像、专用耗材深度融合,会很快迎来改变,相信其科学性与可行性将推动神经介入领域革新。
多维度学术碰撞:从临床数据到场景生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刘赫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裴志强教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郭飞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李天梁教授、上海国研医疗器械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岳鹏先生和飞利浦医疗产品专家孟令璇女士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刘赫教授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临床试验的专家之一,以国内首个血管介入机器人多中心临床试验为核心,系统阐述了中国首台机器人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他指出,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研发基于中国卒中防治需求及传统介入瓶颈开展,当前已实现脑血管造影全流程隔室操作,他展望未来将重点突破专用耗材、多模态影像融合、AI赋能等构建全新生态。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与DSA影像融合以实现影像数据与机器人操作的无缝联动是机器人智能化发展的必然,飞利浦影像引导治疗事业部产品专家孟令璇以'智慧导管室解决方案'为题,分享了高端DSA平台与机器人系统的协同创新路径。
万思医疗与飞利浦已于今年签署完成战略合作协议,围绕神经介入智能诊疗生态,在人机复合手术室与多模态影像融合等方面正在展开深度合作,两者的深度融合将重新定义精准医疗的标准。“影像+机器人” 双轮驱动,势必推动血管介入向精准化、智能化演进,为中国医疗市场带来更先进、更智能的介入诊疗解决方案。
开放讨论环节汇聚了神经介入、冠脉介入、医学工程、监管机构及产业资本等多领域专家,管生教授、孙军教授、朱巍巍教授、周圣军教授、张永鑫博士、任文永博士、高洁亮先生、杨志文先生等嘉宾与讲者展开热烈探讨。
管生教授指出,神经系统血管相较心脏血管位置更稳定,但神经介入手术耗时长、手术的难度和挑战比心脏血管介入更大,医生劳动强度大,辐射暴露风险高出 3 倍以上,具有更强烈的临床需求。这正是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将机器人研发重心从心血管转向神经介入的关键原因。” 他期待万思医疗神经介入机器人尽快规模化落地,不仅缓解医生职业伤害,更能通过技术迭代,引领行业向全场景精准治疗升级。
与会专家还围绕“机器人介入诊疗标准”、“基层医院设备适配”和“市场产业化应用” 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李佑祥教授:中国方案的传承与引领
在总结环节,李佑祥教授回顾了中国神经介入机器人从探索到突破的历程:“七八年前,我们在行业空白中埋下创新种子;如今,‘神经介入机器人’论坛绽放于国际舞台,彰显了前沿技术的生命力。”他特别提及神经介入领域前辈的开拓性贡献,以及首个国产机器人辅助操作系统注册背后的 “中国智慧”—— 通过医工协同与监管创新,形成兼具安全性与可行性的 “中国方案”。“从前辈的开拓到当下的传承,凝聚着代代人的探索。未来,我们将以临床场景与技术融合为锚点,向血管介入诊疗机器人时代迈进,让中国经验成为全球神经介入智能化的重要参考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