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践行新时代中国中化“精气神”,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化工事业部官微特开设“精气神”专栏,报道事业部优秀团队和个人的优秀事迹,展现广大干部员工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国中化“精气神”成为事业部全体员工的思想共识、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
扬农瑞恒的装置区里,银白色的反应塔如钢铁巨人般巍然耸立,纵横交错的管线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石永康穿梭在错综复杂的管廊间,手持智能终端,目光如雷达般扫过每一个压力表读数。突然,对讲机中传来分解流量异常波动的报告声,他快步走向中控室,通过三维流程图快速锁定症结——分解脱水器结垢严重,随即启动备用脱水器,又一次将生产隐患消弭于无形。
石永康是扬农瑞恒苯酚丙酮车间运行组组长,这位在化工生产一线沉着应变的“指挥官”,用18年的执着坚守与开拓创新生动诠释着新时代中国中化“精气神”。今年7月,石永康荣获“中国中化2024年度优秀个人”称号。
2007年春天,22岁的石永康怀着对化工事业的憧憬,加入扬农集团。在操作工的岗位上,轰鸣的机器是他最亲密的“伙伴”,密密麻麻的生产数据是他每天的“必修课”。那时候,他常常为了调整一个最优参数反复试验几十次。“化工生产差之毫厘,就可能谬以千里。”车间老师傅的叮嘱,成了他刻在心里的座右铭。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石永康在平凡的岗位上快速成长。别人下班休息时,他抱着《化工原理》《自动化控制》啃到深夜;装置运行时,他认真观察记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融会贯通。2010年,在一次设备故障抢修中,他凭借对工艺流程的深刻理解,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缩短抢修时间48小时,在团队中崭露头角。
扎实的技术积累,让石永康逐步参与到多个关键装置的建设和优化中。2011年,他被选拔参与扬农瑞泰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啶虫脒、吡虫啉等装置项目。面对全新挑战,他展现出超强的学习敏锐度与环境适应能力,在项目建设与调试期间,精准排查技术难题,反复优化系统参数,以严谨态度破解复杂工况下的设备运行难题,为装置的长期稳定运行筑牢了技术根基。
会操作、懂原理、能创新,2020年,石永康凭借突出的专业贡献,被聘为扬农集团技师,完成了从操作工到技术专家的华丽转变。
2022年,石永康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扬农集团宝塔湾厂区退城进园,他主动请缨加入扬农瑞恒酚酮车间。此时,异丙苯氧化法制苯酚丙酮工艺瓶颈正困扰着整个行业——污苯回收后所含甲酚、非芳烃残余如同附骨之疽影响着苯酚产品质量,大量污苯只能当废料处理。
“别人觉得难,才是我们该啃的硬骨头!”作为党员攻坚组骨干,石永康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技术攻关。在研发污苯回收装置时,他打破“头痛医头”的惯性思维,创新提出从反应机理入手,针对污苯中与苯沸点接近且易共沸残留的非芳烃物质,重新设计回收流程。经过上百次试验,团队终于在2024年1月成功投用污苯回收装置,让原本“烫手”的污苯变废为宝,创造经济效益1,286万元。
在降本增效的战场上,石永康更是打出一套“组合拳”。为降低蒸汽能耗,他牵头实施三大创新方案:“氧化预热优化”方案通过改进换热网络,热能利用率提升23%;“提浓工艺改进”方案采用分级串联浓缩,减少蒸汽消耗18%;“换热器疏水系统升级”方案通过智能化控制,实现疏水效率提升35%。三项技改叠加,让酚酮车间蒸汽单耗同比下降15.21%,2024年累计节降成本6,703万元。
而在攻克酚酮装置副产酚焦油残渣难题时,他带领团队“死磕”6个月,通过精细调控氧化反应深度、分解温度、加水量等关键参数,实现酚焦油产量最低降至45kg/t,较行业平均水平减少5kg/t,每年可节约物耗成本585万元。该项目荣获2024年化工事业部“优秀提质增效项目”二等奖,为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树立标杆。
石永康常说:“数据不会说谎,要用数字说话,用结果证明。”2025年初,扬农瑞恒MES系统上线,已是运行组组长的他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他带头学习并熟练掌握系统操作,实时监控生产成本,通过每天能耗、物耗数据驱动精准管理,累计解决二十余次生产数据异常问题。每当发现异常数据时,他总会第一时间联动生产、工艺、设备等专业线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目前,扬农瑞恒酚酮装置实际能耗仅为可研设计的55%,领先行业平均水平19%。生产线,正在变成“智慧体”。
面对全球单套产能最大的65万吨/年苯酚丙酮装置,石永康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现代化工生产需要既懂操作又懂原理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车间员工平均年龄仅28岁的情况,他创新推出“三维立体”培养模式:跨岗协同、动态轮岗、情景模拟。他打破传统岗位界限,铺设“基础岗-提升岗-专家岗”的成长通道,帮助每位员工掌握相邻两个岗位的技能,关键岗位储备人才增加20%;设计轮岗方案,确保每位员工都能在关键岗位得到锻炼,提升团队协作效率;利用数字化仿真实训,提升团队实战能力和风险应对水平。
经过两年实践,车间青年员工双岗技能掌握率达40%,技能人才占比提升至83%,成为装置安全高效运行的中坚力量。
“工匠精神不是守旧,是在传承中创新;产业工人的价值不只在于熟练操作,更在于持续改进。” 石永康的话,道出了新时代工匠的追求。在化工事业部,还有无数个“石永康”,他们扎根一线,手持扳手,心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践行者,也是民族工业的脊梁,用实干和担当谱写着新时代的奋斗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