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版书:缘何美,怎样更美

发布者:中文传媒
时间:2025-10-31
收藏
已收藏

图片


图片

题签  危仁晸





第24期《读书》版目录






图片
会客厅
图片

赣版书:缘何美,怎样更美

苏文帆 梅家强 张延 章雷

图片
书房茶话
图片

乐在其中

危仁晸

图片
百家品读
图片

粒子入故土 星河映归途

——从三部书读懂杨振宁先生的理想与情怀

刘骏文




会客厅

赣版书:缘何美,怎样更美

主持人 李贤平 

本期嘉宾 苏文帆 梅家强 张延 章


李贤平(栏目主持人)

10月1日至31日,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江西省出版协会支持、江西省图书馆主办的中国美书设计艺术展在南昌举办。“中国·最美的书”是我国三大图书设计奖项之一,自2003年创立以来已评选出496种获奖图书,其中25种入选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世界最美的书”(含金奖2种、银奖4种)。

在“中国·最美的书”评选21年间,江西人民出版社(1种)、江西美术出版社(4种)、江西教育出版社(1种)共6种赣版图书获奖。在江西这块热土,举办过多次重要的书籍设计艺术展。如,第八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优秀作品展·南昌站、华东书籍设计双年展、江西省高等院校师生书籍设计展览等。那么,“中国美书设计艺术展”缘何落户江西省图书馆?该馆和“中国·最美的书”有何动人的情谊?赣版获奖图书魅力在哪里?在江西出版事业发展历程中,图书设计理念经历了哪些变化,设计力量又在全国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未来,江西图书设计该朝哪些方向前行和发展?本期话题,我们邀请了4位嘉宾畅谈。

苏文帆(江西省图书馆阅读推广部主任)

此次中国美书设计艺术展落址江西省图书馆,是顶尖设计艺术与省级文化枢纽的珠联璧合。江西省图书馆为读者搭建沉浸式感受书籍艺术之美的平台,实现从“阅读”到“悦读”的升级;依托庞大读者基础与全民阅读体系,更能让专业设计成果走出小众圈层,融入大众生活,助力提升全社会审美认知与文化素养。

在“中国·最美的书”收藏上,江西省图书馆秉持动态补充、逐步完善原则,已系统性收录213种、213册图书。通过与出版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依托行业资源定向征集,正持续推进补藏工作。这些藏品既是本土设计、出版领域的专业研究素材,也为公众打开了“从读文字到品设计”的新窗口,补藏过程也是丰富江西文化审美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的必经之路。

推动本土出版繁荣是我们不断深化的合作领域。我们与本土出版界联动,构建“资源共建、作者联结、IP活化”三维合作体系,联合共建全省最大赣版样书库。馆内同步设立赣版图书阅览室,为赣版书提供优质保存的展示空间;以“赣图大讲堂”为平台,邀请名作家办讲座,采用“线下+线上”模式,每场配套主题书架;创新“图书馆+出版社+博物馆”跨界模式,将静态书籍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活动,让本土文化IP真正“活”起来。

梅家强(江西美术出版社先锋设计公司原总经理、艺术设计总监、编审,“中国·最美的书”获奖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5年6月,我进入江西人民出版社(总社)书籍装帧设计室工作(彭开天先生担任室主任),当时封面设计都是用手绘。1985年8月,江西人民出版社(总社)邀请张守义、陶雪华、吕敬人等知名书籍设计师来江西讲课,点燃了我对书籍设计工作的热爱。20世纪90年代初,我设计的多种图书封面获得华东地区图书装帧评比一等奖及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银奖。后来,我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担任美编。受文学编辑的影响,我经常阅读经典文学作品。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封面设计从手绘字体进化到剪刀加浆糊,拼贴字体制作封面墨稿时期。随着从封面设计到书籍设计理念的转变,我从2002年开始用计算机进行封面设计、版式设计,逐步进行书籍的整体设计。

2010年,我应邀到江西美术出版社从事美编工作。我设计了一批艺术类图书,有的获得国家级设计奖。其中,《画境——天地行者余工作品100幅精选集》获得2017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未来的纸质书将是以精品为主流,但电子书无法做到纸质书的阅读感受(触摸感、静心品读等)。好的纸质书是可以用来收藏的,不仅是用来阅读,更是美与文化的一种传承。

张延(江西教育出版社编委、编审,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西省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

这次中国美书设计艺术展集中呈现了376种“中国·最美的书”及“世界最美的书”。江西省出版协会全程参与组织协调工作,省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专业委员会承担策展及联络协调工作。此次展览系相关获奖作品首次走出上海,并在省级图书馆亮相,也是江西迄今举办的规格最高、水平最高的书籍设计艺术展。

“墨香凝巧思,纸页起风华。”观众在品味图书的视觉之美、触觉之美的同时,还可以感受插花之美,闻到秋天的味道,在多重感官之美中找到“心灵的桃花源”。

目前,江西已经获评6种“中国·最美的书”,获奖数量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第12名)。2024年,江西获评2项“中国·最美的书”,创历史最好成绩。

江西省出版协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赣版书籍设计评比,目前已举办了20届。江西几代出版人对书籍设计事业的关心和推动,有力促进了江西书籍设计水平不断提升。由江西省出版协会发起的华东书籍设计双年展,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一定全国影响力的书籍设计评选活动。在最近一届华东书籍设计双年展评比中,在10个整体设计特别奖中,江西、上海、浙江各获2种。近年来,江西的书籍设计力量不断壮大,仅江西省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委员会就有会员106人。我相信,经过这次展览,江西会有更多的艺术工作者投入书籍设计行业。

章雷(江西人民出版社艺术总监、副编审,“中国·最美的书”获奖者)

面对汹涌的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传统纸质图书出版该如何应对?作为编辑和设计师,我认为,强化纸书的审美功能,做有温度的纸质图书,是传统纸质图书必然选择。数字化阅读的便捷性无可替代,但这恰恰为纸质书指明了突围的方向——它必须超越单纯的信息载体,升华为一件值得拥有、触摸、品鉴的艺术品。

我设计的图书《鲁迅与社戏》《青灯童趣》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设计提名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印刷复制提名奖、“中国·最美的书”等奖项。对于江西图书美术编辑而言,我认为应向优秀地域的同行学习,建议从两个方面着力精进。一是从“装帧”到“铸造”:追求整体性的书籍美学。优秀图书的成功不在于封面的炫目,而在于将文本精神、设计语言、材质工艺乃至阅读体验视为完整的生命体进行“铸造”。江西书籍设计应超越过去“先编稿,后包装”的割裂模式,倡导编辑与设计师从选题策划之初就深度融合。设计师需深度解读文本内核,让设计成为内容的可视化延伸。二是敬畏材料与工艺,重塑纸书的“温度”与“质感”。一本“美书”的价值,一半在于手感。设计优秀的图书对纸张的克重、肌理、色泽,对装订方式(如裸脊锁线、毛边本等),对工艺(如烫印、压凹、镂空)的考究近乎苛刻。出版社需加大对优质材料与印制工艺的投入和探索,鼓励设计师大胆而精准地运用材料,让触觉成为阅读的一部分。总之,江西书籍设计的努力方向,是从“做书”转向“创造最佳阅读体验”。

链接:“中国·最美的书”中的赣版书影(6种)

供图/张延 梅家强 陈骥 涂睿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书房茶话

  乐在其中  

危仁晸 


图片

有一名年轻的朋友,常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带着两个儿子,或访南昌八一广场旁的书城,或走街串巷逛书店。前些日子,他们父子三人又前往江西图书城淘书,喜获而归。我在其微信朋友圈予以点赞,曰:“闲步逛书市,独享淘书乐。”

我一辈子与文字打交道,“毕生事业与书亲”。所以,我总将读书当作一种养心益智的生活方式。逛书市、淘喜欢的书,也成为一种癖好。年轻的时候,我怀里揣着两个冷馒头,常在工余或节假日带着儿子逛书市;现在年纪大了,儿子探亲回家时陪着我逛书市,手里则鸟枪换炮,端着一杯香喷喷的拿铁咖啡,在书市每每泡个半天。

书市就像心灵的一盏灯。在书海遨游,灵魂自由,心情轻松,恍若进入诗和远方。随手翻阅一本书,我或被封面吸引,或被文字打动,许多良师益友如在眼前。久而久之,竟觉得:拥有最好的逛书市时光,应当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城市。20世纪50年代初期,城里只有一家新华书店。刚参加工作时,我看见有同学毕业后被分配至新华书店工作,便心生羡慕。有一次,我买了一本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反复阅读,保尔·柯察金的形象从此便走进了我的生活。书中那段著名的独白,也成了我的座右铭:“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将这段话恭敬地抄写下来,长久地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作为人生格言,时刻铭记。

我还记得,早年有一次赴京参观农业展览会,事毕逛王府井书店,购到了吴运铎著的《把一切献给党》。作者光辉的一生,与共和国的军工事业一起走过。他在火器研究试验中多次受伤,但都不能阻止他前进的步伐。他是江西人,我读着这本书更感到亲切。他的英雄事迹也一直鼓舞着我。

1967年春,正是我遭到诬陷的人生至暗时刻,监管劳动中致右脚患严重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几经周折,我好不容易获准只身赴上海治病。一次,我在东方红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附近的新华书店翻阅图书时,又读到《军队的女儿》这本书。它陪伴我在沪上一间阴暗潮湿的小旅馆里度过了半个多月。

《军队的女儿》生动地描写了小女孩刘海英如何在军垦的大熔炉里逐步成长的故事。我至今都记得,小海英每逢人生困顿,在念她母亲写的诗《小鹰》时,就会举手将手掌撮成鹰头状的“勇鹰式”。《军队的女儿》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启蒙书之一。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将此书推荐给儿子和孙女阅读,希望他们做一个努力奋斗、不虚度年华的人。

我还常常跑去旧书店淘书。回老家抚州市过年期间,我都会去西门梅庵路附近的一家旧书店转悠,沙里淘金,时有发现的愉快感。

10多年前,因工作关系,南昌市洪都中大道是我必经之地。我多次光顾过那里的青苑书店及其附近的多家书店。青苑书店以特有的文化气息,在众多书店中脱颖而出,卓尔不群,让我印象至深。

有人说,读书是人生最踏实的修行。当世界喧嚣时,某本书中一闪的星光,往往成为我们内心的指南针。而书市应成为读书人常常驻足的地方。有感于此,我将“乐在其中”作为这篇拙作的标题。

■链接:影响自己成长的书

1.〔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著,梅益译,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年版

2.吴运铎著,回忆录《把一切献给党》,工人出版社1953年版

3.邓普著,长篇小说《军队的女儿》,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原副秘书长,江西省杂文学会原会长,中国作协会员)



百家品读

子入故土 星河映归途

——从三部书读懂杨振宁先生的理想与情怀

刘骏文

杨振宁先生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一生如同一座蕴藏丰赡的雄峰,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品味其人生之境;他的一生还如一片烂漫璀璨的星图,不同年龄群体都能从这位科学巨匠的阅历里找到人生之光,读懂世纪老人令人惊叹的绚丽色彩。

《天才杨振宁:创造力与平衡感》《晨曦集》与《归来仍是少年——杨振宁传》这3本著作体裁各异、视角互补,恰好能清晰地帮助我们走近杨振宁。这3本书以时间为轴,串联起人物的人生旅程,从细节中读出赤诚,从抉择中读出担当,可以感受杨振宁浓郁的家国情怀。

图片

《天才杨振宁:创造力与平衡感》以杨振宁的世纪人生为主线,梳理其清华园成长事迹,西南联大求学记忆及赴美留学与晚年回清华大学执教等人生岁月。该书不但记录了他的成就和贡献,也体现出他的魅力和智慧。他饱满的一生,在不同阶段展示出不同的生活智慧。杨振宁用其一生诠释了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家国的深沉眷恋。

图片

《晨曦集》由杨振宁先生与夫人翁帆女士编著,书名“晨曦”蕴含了对光明的憧憬之意。书中收录了杨振宁晚年撰写的文章、访谈与书信,突出了人物的美好境界,将这位亲切、灵动的百岁长者呈现于读者面前。《晨曦集》温情的生活细节描写得益于翁帆女士的回顾,其间提供了大量有趣的日常细节。翻开书籍,我们可以读到许多温暖的故事,那些片段柔和且具烟火味。杨振宁与翁帆平时一起锻炼、念诗、看电影、做游戏。在家里,杨振宁会出数学题考翁帆,还以85岁高龄指导妻子开车……让人改变了科学家痴迷科研的传统印象,人物愈加立体,充满了幽默与情趣。

图片

传记《归来仍是少年——杨振宁传》以珍贵的史料为基础,以叙事性与情境性见长。从西南联大少年到科学巨匠,杨振宁用完美诠释了“归来仍是少年”的真谛。书中将抽象的物理学概念,置于可感可知的人生经历与时代洪流之中。书中不仅通俗地解读其重大科学成就的诞生过程,更着力描绘了成就背后的土壤——从父亲杨武之的启蒙,到名师们的指引,书籍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为艰深的科学探索赋予了温情的视觉表达。此书是一次脉络清晰的学术成长史叙事,让读者看到一位天才如何在与时代的互动中冉冉升起。

《晨曦集》等3本书均超越叙事成就,镌刻出一条清晰而动人的人生轨迹,生动描述了杨振宁的精神世界与生活细节,从不同视角还原其作为“人”的立体形象——既有大师的崇高,亦有常人的温情。在品读中,我感受他思想中绽放光亮,让人温暖而充实。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宣讲处干部)



图片

编辑 | 梅永杰

审核 | 魏洪昆
核发 | 郭旭明



图片


中文传媒旗下公众号
「中文传媒第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