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西部“智”造经验,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司副总经理葛润平分享宁夏参访见闻与思考

发布者:常辅股份
时间:2025-10-14
收藏
已收藏

厂报记者:葛总,您好,感谢您接受本次采访,首先请您简要谈谈本次江苏省阀门工业协会代表团赴宁夏参观学习的背景和主要目的。

葛总:8月19-23日江苏省阀门工业协会组织35家会员企业、40多位代表赴宁夏参观学习,常辅股份作为协会的常务副理事单位,积极响应参与了此次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协会企业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同时学习宁夏地区规模企业的智能制造先进经验,了解终端用户的需求。

图片

厂报记者:在本次参访中,代表团重点走访了哪些企业?这些企业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方面有哪些突出成果或经验令您印象深刻?

葛总:本次行程重点参观了三家企业,这三家企业分别代表了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典型实践:一家专注于先进智能装备制造,一家致力于工业产品的智能制造,另一家则是智能化设备使用的终端用户,体现了从制造到应用的完整链条。

第一家企业是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已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主要客户涵盖世界500强及国内大型龙头企业,为其提供大型3D打印、智能铸造及配套装备。该企业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大、集团内部分工协同能力强,通过数字化升级与转型,已成功打通内部数据孤岛,实现了全球供应链系统的整合与优化。

第二家企业是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我国控制阀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单位,近年来通过推进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上万种品类产品的高效、有序生产。目前已达成销售、生产与服务协同,具备远程调度与维护能力。

第三家参观的是国家管网中卫压气站。该站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天然气枢纽场站,承接西气东输一、二、三线及中贵线等重要管道,是我国目前输气量最大、工艺最复杂、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压气站。该站实现了全场一键执行关键工艺任务,具备对人员、物资、生产及外协等全流程的数字化调度与追溯能力。

通过本次参访,深刻体会到“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西部地区的扎实落地与显著成效。这三家企业均已完成不同程度的产业升级与智能化改造,智能制造已深度融合于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反映出西部地区在工业“智”造能力方面的显著进步,改变了传统认知中西部“智”造能力相对滞后的刻板印象,也为我们公司转型升级提供了参考,收获很大。

图片

厂报记者:我们公司新厂区即将建成投产,同时也正面临数字化转型的需求。结合本次宁夏参访的所见所感,您认为我们应从哪些方面重点着手,才能更务实高效地应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各类挑战?

葛总:首先,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且高度个性化的过程,不存在“一刀切”的通用解决方案。因此,必须立足于我们公司当前的发展阶段、核心痛点与战略目标,制定差异化的实施路线和方法。

其次,作为一家专注于阀门执行机构产品的中型上市公司,我们采用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离散型制造模式。目前,我们的核心痛点主要集中在如何获取更多订单、实现精准报价、缩短交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以及生产进度的有效管理等方面。数字化转型应围绕这些关键需求展开。

对于我们公司而言,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首要任务就是精准定位、避免资源浪费,要侧重于关键环节的数字化改造。针对订单设计(ETO)模式的特点,建议重点推进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ERP系统的部署与深化应用,核心目标是打通设计与生产之间的数据壁垒,缩短研发周期,实现生产进度透明化与全流程的质量追溯。

最后,整个转型过程必须坚持分步实施,严格控制风险,避免走入数字化误区,确保有限的资金、人才和技术资源能够精准的投放到需要的地方,发挥出最大的效果,从而全面提升公司在行业中的整体竞争力。

厂报记者:最后,想请您谈一谈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我们公司目前在智能制造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公司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葛总:智能制造是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石。数字化转型从战略层面为智能制造明确了发展方向与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引与数据支撑;而智能制造作为数字化转型在制造环节的具体实践与深度延伸,既是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阶段,也是支撑企业构建数字化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二者相互促进、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企业向高效、协同与智能化的未来生产模式演进。

目前,我们公司也正逐步向数字化转型的目标靠拢。我们坚持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为重点,明确实施阶段、目标与突破口,最终实现公司全局的升级与蜕变。在此过程中,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生产过程的透明化,并加强设计与生产环节的高效协同。同时,还需确保智能制造设备具备足够的可扩展性与互联互通能力,并预留充足的数据接口为公司未来的数字化发展奠定必要的硬件基础。

(供稿:厂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