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丨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央媒关注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

发布者:浪潮云
时间:2025-10-23
收藏
已收藏

图片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步入全面加速阶段、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爆发期。近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聚焦“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进行重点报道。

经济日报


图片
数据车间里高速运转的,是浪潮品牌的服务器;正在训练订单模型的,是浪潮研发的海若大模型;为其提供语料资源的,是浪潮自建的行业知识语料库……浪潮集团执行总裁、总工程师,浪潮云董事长肖雪介绍,浪潮之所以能建成国内首个实体化的人工智能模型工厂,得益于硬件、软件、云计算服务,三轮驱动,三者兼备的“系统性优势”。
眼下,在浪潮计算服务产业园内,人工智能智能体工厂和人工智能训练场正在施工,即将投用,山东人工智能产品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下一步,浪潮集团将在已建成的通用算力中心、人工智能模型工厂基础上,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社会提供更全面、高效的算力服务。

科技日报


图片
外观酷似一只巨大的方盒,坐落在工业园区云集的济南经十东路;内部的数据车间、模型车间、集成车间等依序分布……日前,记者探访国内首个人工智能模型工厂——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在这里,通过九大单元、75道工序、180套工具的加工训练,数据被加工成模型,且质量稳定,成本下降,交期缩短。
记者看到,上千台服务器24小时运转不停,为模型生产提供算力支持;调优工具、标引工具等几十种适应不同场景不同需求的软件工具一应俱全,并不断更新迭代;近百人的研发团队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调整优化……模型生产的所有要素几乎集成于一厂,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中国新闻网


图片
浪潮集团执行总裁、总工程师,浪潮云董事长肖雪近日在济南接受中新网等媒体采访时称,常规的模型训练模式正是这种“手工作坊”模式,这种模式从数据清洗、标注、特征工程到模型选择、训练与调优,整个流程缺乏标准化的工序和自动化的工具链,导致开发周期漫长、资源消耗巨大,且模型质量难以保证,严重制约了AI应用的快速迭代与跨场景复制。
“要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必须标准化。”肖雪认为,集约是高效的最佳手段,标准化是必由之路。过去的研发是“手工作坊”,靠编程人员个人能力建模型,不仅质量参差不齐、对人员要求高,还导致生产速度慢。
为解决上述难题,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今年年初在济南完成实体化建设并正式投产,其目的在于实现模型规模化量产,从依赖研发人员编写代码的“手工作坊”模式,转向依托标准化工序与专业工具的“现代工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