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互动平台
及新兴产业数据库

刘国恩答饶毅教授:加强社区医疗、解放医生,这个大方向,我始终坚信不疑

发布者:泓华国际医疗
时间:2025-10-09
收藏
已收藏

刘国恩答饶毅教授:加强社区医疗、解放医生,这个大方向,我始终坚信不疑


刘国恩答饶毅教授:加强社区医疗、解放医生,这个大方向,我始终坚信不疑。

饶毅教授好,中秋节快乐!

昨日拜读您对我在'太学'频道关于'人人如何看得起病'发言的评议,受益良多。医改这道世界性难题,能在佳节之际得您如此用心点评,实在是公共讨论的一件幸事,特此致谢。

说来我们讨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如何看待中国'大医院与社区医疗'的复杂关系。这个问题确实头绪很多,三言两语难以说透。不过在我看来,要改革当前以大医院主导资源配置的医疗体系,关键还是要回到2009年医改提出的'分级诊疗'这个方向上来。加强社区医疗、解放医生,这个大方向,我始终坚信不疑。至于我的演讲,因为是即兴发言,难免有表述不周之处,若因此引起听众误解,还望海涵。

图片

您提醒'不能盲目模仿美国',这话说得在理。不过我想补充一句:借鉴他国经验,重在取其所长。我们研究发达国家的医生流动模式,取的是他们'尊重专业价值、畅通人才流动'这个理,具体做法当然要符合中国国情。

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我之所以反复强调'解放医生'和'社会办医',主要是针对当前医疗服务过度集中的中国“特色”问题。大医院的'虹吸效应'确实令人担忧,以下三方面的观察或许能说明问题:

其一,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2009到2019这十年间,医院卫生人员增长了96.6%,基层却只增长了32%。在基层调研时,常常看到医疗设备闲置,而大医院却总是人满为患。2022年郑州那起'40名专家集体跳槽'事件就很能说明问题——这不是普通的人才流动,而是典型的'虹吸式挖人'。一个科室的骨干集体离开,导致原医院的诊疗能力大幅下降,患者不得不转向本已拥挤的大医院。研究数据显示,三甲医院比重每增加10%,城乡医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就会扩大16%-21%,西部地区这个问题尤其明显。

其二,医疗服务效率的提升遇到瓶颈。新医改推行十余年,分级诊疗的进展如何?让我们看看数据:2011到2021年间,基层诊疗人次从38.1亿增至42.5亿,增长12%;而三级医院则从9亿猛增至22.3亿,增长148%。除非这十年国人的健康状况出现了什么大问题,否则这个数字背后反映的,恐怕是体制上的症结。实地调研发现,三甲医院七成以上的门诊患者,其实都是普通常见病。这些病症完全可以在社区解决,既方便又经济。现在这样的就诊格局,把本该有序的分级诊疗网络打乱了,基层医疗机构渐渐沦为'开药窗口',还谈什么健康守门人?

其三,'虹吸效应'的成本最终要由医保基金来承担。虽然各国都存在过度医疗,但我们面临的是住院与门诊不分的结构性矛盾。有研究显示,这方面的浪费可能占到医保支出的12%-15%,我个人觉得这个数字还可能被低估了。当然,反过来看,这也说明医改的潜力还很大,关键要看劲往哪里使。

说到改革路径,或许见仁见智。但我认为根本还在于'解放'大医院的医生,让他们成为能够自主执业的社会力量。这不是要把医生都赶出去开诊所,而是要让这支专业队伍像活水一样,该汇聚时成深潭,该流动时润四方。现在全国2188个县推行医共体,去年双向转诊达到3656万人次,增长两成,这说明改革的方向是对的,只是需要更多时间和耐心。

我理解您对'社区医生收入推高费用'的担忧。但我们要看到,当前国内基层医生的薪酬水平远低于大医院,全科医生的收入差距尤其明显。关键是要改革'收支两条线'的补偿机制,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考核体系,让基层医生'留得住、有干劲'。试想,如果数百万中国医生在执业发展、收入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能够自主选择,'强基层'或许就是水到渠成的事。研究表明,'强基层'不仅能改善居民健康,还能降低医疗费用和个人负担。同时,'解放医生'促进社会办医,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从而降低整体医疗成本。

说到医疗费用控制,美国的教训确实要引以为戒——他们的医疗开支占到GDP的18%,而我们还在7%上下。但德国通过疾病基金覆盖96%人口,英国实现全民医疗,新加坡用个人账户平衡责任。在这些国家,社区医生大多是自由执业者,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而不都是窝在大医院的'单位人'。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医疗服务效率和医生自由执业并不矛盾,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说到底,医改既要懂天下大势,更要解中国难题。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如果不能从制度上破解'虹吸效应',再好的政策都可能流于形式。解放医生、重构资源流动机制,绝不是要照搬西方模式,而是针对中国'集中式医疗'顽疾的对症之药。您我或许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初心是一致的。医改之路任重道远,更需学界同仁如你我之辈秉持理性、共同探索。

盼再交流。

      泓华医疗集团是一家国际化综合性医疗科技公司,2013年成立,总部位于北京。由医疗、产业投资界资深专业人士及海外留学归国专家共同创立,也是北京市国家互联网+医疗护理创新试点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价格合理的一站式医养健康服务。


      泓华构建了“一站式医养健康服务+医药器械营养保健品优选供应链”的服务模式,通过AI数智化赋能基层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提质增量增效,在连锁医院诊所的基础上引进了北美HomeCare(家庭护理)服务体系,严格遵循国际JCI标准,软件、硬件和服务融合,形成了以数字化信息科技为基础的互联网大健康生态开放平台+医疗康复+家庭护理+保险+连锁医院诊所的多层次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平台20多万名医生、30多万名护士,以及10万多名药师、营养师、康复治疗师、中医理疗师、心理咨询师、护士助理、专业护理员等专业人员开设自主执业工作室,服务遍布全国363个城市2517个区县。

      

      在全国连锁实体医院诊所和医养健康数智化服务开放平台的基础上,提供全球24小时三甲医生视频门诊、医护上门、上门检验、家庭医生、居家康复、巡诊巡护、送药到家、家庭病床、慢病管理、上门中医理疗、健康体检、健康管理、老年护理、护工家政、居家养老等线上线下、到院到家一体化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