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数据库及企业互动平台

干货满满!药石科技第二届绿色化学论坛落幕,创新驱动医药可持续发展新突破

发布者:药石科技
时间:2025-10-11
收藏
已收藏
图片

2025年10月10日,古都南京迎来一场承载全球医药行业绿色转型使命的盛会——“第二届药石科技绿色化学论坛”盛大启幕,海内外的10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这场由药石科技主办的全球级交流平台,是对全球医药可持续发展时代命题的深度回应:首届论坛于美国药石播下绿色化学的跨洋火种,本届则回归药石科技南京总部,这一从海外启幕到本土深耕的战略流转,既是绿色化学理念在全球版图上的扎根延展,更是中国企业以技术实力与行业担当,推动全球医药绿色共识从理念共鸣走向实践协同的重要坐标
图片
药石科技研发总监王苑先博士作为第二届绿色化学论坛主持人,率先开场。他提到当前医药产业正加速绿色化、低碳化转型,而绿色化学正是这一转型中的行业发展关键,本届论坛将聚焦绿色化学新理念、新技术与新应用,随后预告药石科技创始人杨民民博士与中科院院士郭子建教授将相继登台致辞。
图片


领导致辞
药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民民博士,向现场齐聚的全球学术界专家、企业界伙伴及行业同仁,致以诚挚敬意。他深刻表示,创新是贯穿药石科技十余年发展历程的核心脉络,且围绕产业核心环节,已走出两段具有行业突破性的创新实践。第一段创新实践聚焦药物发现的效率瓶颈,药石科技自创业初期便系统设计、研发出成千上万种新颖分子砌块,为客户研发项目注入生机,如今更迈向创新2.0阶段,计划依托AI技术从蛋白靶点阶段直接锁定候选分子,进一步缩短临床候选药物的发现周期,让药物研发更具精准性与高效性第二段创新实践则直面传统制药的行业矛盾,持续探索更安全、更环保且更低碳的药品放大生产路径,力求实现制药守护健康与生产守护环境的双向统一。杨民民博士表达绿色制药的突破离不开跨领域知识的融合与多方力量的协作,这正是举办本次论坛的核心初衷——通过汇聚科研界、企业界和客户的智慧,共同探讨药品研发生产的绿色化、高效化路径,为医药产业全链条绿色变革凝聚共识、探索方向。
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郭子建院士受邀致辞,首先祝贺药石科技的绿色化学实践成果,肯定其作为国际化CDMO企业,凭连续流工艺等技术创新连续斩获美国化学协会CMO绿色化学卓越奖,切实践行化学提供解决方案的理念。郭子建院士强调,绿色化学的核心是以少求多的产业革命,即凭更少资源实现更高价值、减少污染浪费,其领域每一项突破,都在拉近人类与可持续世界的距离。他进一步表示,本次论坛汇聚多国顶尖研究者、业界先驱与青年学者,将集中分享绿色化学最新成果,为药物研发减少环境影响,促跨学科协作提供平台。他坚信论坛能进一步强化学术界与产业界联结,为全球医药行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图片


篇章一·绿色化学实践
01 Complex Target-Oriented Synthesis as an Engine for Discovery Chemistry
图片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美国化学会志》(JACS) 主编Erick M. Carreira博士,围绕反应发现与可持续合成展开分享。
Erick M. Carreira博士秉持“Less is more”的简洁性反应设计理念,该理念贯穿于烯烃官能团化与不对称烯丙基化的反应开发中,过程中摒弃复杂配体,仅通过简单光敏剂、催化剂及添加剂构建高效反应体系,同时强调机理分析对反应发现的关键支撑作用,在简化操作流程的同时降低实验成本。此外其团队实现光HAT化学领域的创新应用拓展——成功开发光环异构化等新型反应,这些反应可适配单取代、多取代乃至复杂烯烃,还能直接用于合成含邻位季碳中心的系列天然产物。
在不对称催化体系领域,重点优化钌催化烯丙基化体系,通过改良苯氧基恶唑啉、苯氧基噻唑啉等配体,实现反应的高收率、高对映选择性与高区域选择性,且能以aqueous ammonia这类具有挑战性的亲核试剂完成烯丙基胺化,兼容脂肪胺、苄胺及药物/天然产物衍生物的反应需求,还可高效合成γ-内酰胺、α-甲基氨基酸衍生物等重要中间体。
最后,为推动可持续合成实践整合,团队创新性地将生命周期评估(LCA)融入复杂分子合成过程,以抗病毒药物来特莫韦为案例,通过多轮LCA迭代分析对比不同合成路线,显著降低全球变暖潜能值、生态系统影响等环境负担,并提出借助逆合成填补数据缺口的方法,为绿色化学导向的复杂分子合成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路径。
02 Sample-then-Select Strategy for Site-Precise C−H Transformation
图片
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许言博士聚焦传统C−H转化领域的核心痛点——惰性C−H键数量多、反应性低且难以区分,导致位点选择性普遍受限,而经典动力学框架依赖位点选择性C−H断裂步骤的局限,提出了“先取样后筛选”(Sample-then-Select)的创新策略。
该策略受Curtin-Hammett原理启发,打破传统机制束缚:首先通过非位点选择性的C−H断裂生成多种C−H断裂中间体,再引入速率可调的C−H重组步骤与位点敏感的中间体转化步骤,将选择性决定步骤从C−H断裂转移至中间体转化,最终实现单一目标产物的高效生成
许言博士还展示了该策略的实践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未活化C−H键的直接CN转移、硼基转移、酰基转移及C−H环化等反应,并将其应用于40余项实例中,位点选择性均>20:1,展现出不受其他活化C−H键干扰、1,4 -转移选择性稳定等独特优势;同时,该策略可简化分子合成流程,例如将雌激素受体激动剂关键中间体合成步骤优化等实际应用中,实现3D酮类化合物的直接骨架编辑,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并获Chem Catal.和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报重点关注,为新型位点选择性C−H转化反应设计提供了全新思路,助力分子合成与修饰向更高效、精准的方向发展。

篇章二·前沿技术探索
01 Radical Ideas: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sis
图片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Corey Stephenson教授分享团队的可见光光催化研究工作。2007年他与同事开展自由基开环反应合成项目,早期探索马来酸衍生物传统合成,后在液氮真空阱发现胺类兼具电子供体与氢供体双功能,进而开发活化与非活化烯烃催化氢化方法。团队不断推进光催化设备发展并强调高强度光源防护,针对光催化放大难题,指出传统光源光穿透不足致大型容器反应耗时,通过小管径连续流反应器解决,并与礼来公司合作建成反应器,实现公斤级自由基三氟甲基化,分离收率可达60-65%,破解有机合成放大难题。
此外Corey Stephenson教授团队开发自动化反应筛选分析系统,以石英管实现纳米液滴多组分反应组装,结合低成本机器人将产物注入质谱分析,该系统还用于动力学研究,为反应建模与停留时间优化提供依据。
该团队与企业合作优化ORL-1拮抗剂中间体合成路线,解决原料昂贵等问题,开发形成C-C键关键反应;后期聚焦亚磺酰胺自由基生成,通过调控反应极性、多循环质子转移拓展底物范围,计算发现亚磺酰胺S/N反应性能量差异以实现高对映选择性,观察到酰胺与亚磺酰亚胺形成的黄色卤键复合物,验证其对光反应效率无显著影响,同时通过量子化学计算过渡态、研究Wolf重排构型保持完善反应机理。基础研究方面,团队早期建立光氧化还原催化作为形成有机自由基的通用方法,推动光化学获有机化学界认可,多项成果发表于Angew. Chem.、J. Am. Chem. Soc.、Nat. Commun.等期刊
02 Pursuing Greener Process--- Innovation Driven by Enzyme Catalysis
图片
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工艺开发经理肖青博士,介绍酶作为自然最佳催化剂在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同时指出天然酶稳定性与催化效率低、依赖辅酶等局限,而工业需酶具备长期活性、适应多环境等特性。勃林格殷格翰设有生物催化枢纽及多地区化学开发团队,分别负责早中期项目筛选、后期转移与生产支持,聚焦绿色工艺与减少合成步骤。酶应用遵循筛选初始酶—酶工程改造—反应优化—供应保障的流程,重点以COBE转化为 (S)-CHBE 为例详细阐述其团队解决方案。最后总结酶工程关键步骤,并提及未来将借AI工具辅助酶发现,推动绿色工艺发展。
03 Repurposing Thiamine-dependent Enzymes Using Radicals
图片
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黄小强博士聚焦硫胺素依赖酶(ThDP依赖酶)的功能重构,旨在通过自由基化学与生物催化的交叉融合,解决传统酶催化中光酶种类有限、化学催化中自由基不对称控制难的核心痛点
其团队以酶的非天然反应性开发为核心,通过光/电化学调控与酶工程改造双轮驱动:一方面借助光催化或电催化,打破硫胺素依赖酶天然的双电子反应机制,构建光/电驱动的单电子自由基反应体系;另一方面通过酶库筛选与定点突变技术,优化酶的活性与选择性,成功实现醛类底物的不对称自由基反应,后续进一步拓展至C-H键活化、三组分偶联、1,n -自由基转移等反应场景,部分反应收率可达59%-92%范围区间,对映体过量值(ee)最高达99%。
此外,团队还解决电酶合成中的酶稳定性、异相电子转移等兼容性问题,在1mmol 规模反应中实现55%-58% 收率与94% ee值,相关机制通过EPR实验验证为自由基-自由基交叉偶联。这些成果已发表于Nature、Nat. Synth.和JACS等期刊,不仅为硫胺素依赖酶赋予全新自由基催化功能,更搭建了生物催化与化学催化的协同桥梁,为绿色化学领域的非天然不对称转化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04 Automated Carcinogenic Potency Categorization Tool Assisted Assessment for Nitrosamine Drug Substance-related Impurities in API Development
图片
百济神州首席科学家屈阳博士围绕API研发中亚硝胺类药物相关杂质(NDSRIs)的自动化致癌效力分类工具辅助评估展开分享
他明确亚硝胺类化合物的风险属性——作为强遗传毒性物质,被ICH M7指南列为关注群组,同时提及FDA 2020年《人用药品中亚硝胺杂质的控制》与 2023 年《NDSRIs的推荐可接受摄入量限值》指南的相关要求;屈阳博士接着详细解读致癌效力分类方法(CPCA),并重点介绍自动化CPCA工具的功能与优势,用户可输入SMILES字符串或使用结构编辑器,工具无需人工干预即可自动检查亚硝胺结构、α-碳氢原子数量,并计算效力分数及对应类别,支持一键分类与批量评估。工具验证显示,247个受检案例中245个符合FDA推荐的AI限值与类别对应关系,准确性较高;最后,提及ICH M7关于亚硝胺杂质风险评估与控制的补充计划,指出该自动化工具可为API研发中NDSRIs的评估提供高效准确支持,助力企业符合监管要求。

篇章三·低碳与可持续战略
01 PharmaBlock's Green Chemistry Journey
图片
药石科技高级副总裁、美国药石总经理李静博士,以近10年见证企业成长的深度视角,结合全球医药产业绿色转型背景,系统阐述药石科技从绿色化学理念生根到技术创新引领的完整发展旅程,展现中国医药CDMO企业以化学创新驱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与责任担当
药石科技自2008年成立以来,从新颖分子砌块与定制合成业务起步,伴随全球医药行业对大规模、高稳定性中间体及API的需求升级,以及客户端与各国政府日益严格的EHS合规要求,逐步完成战略转型,将CDMO业务确立为关键业务。
在绿色化学实践层面,药石科技于2016年正式引入绿色化学原则并以PMI为核心评估指标,逐步构建起连续流化学、金属催化、生物催化、微填充床技术协同发力的一体化绿色技术平台——流动化学领域已迭代至研发出商用级自动化连续流反应器并应用于超500个项目;微填充床技术覆盖公斤至吨级商业化及GMP项目,实现高效绿色生产。
作为ACS绿色化学研究所制药圆桌会议供应链团队活跃成员,药石科技更将自身实践延伸至行业生态构建,积极推动原材料供应商绿色创新,从企业技术实践升级为行业绿色转型的推动者,为全球医药产业绿色化发展提供兼具技术可行性与商业价值的中国实践范式。
02 Building a More Sustainable Future for People, Society and the Planet
图片
AstraZeneca(阿斯利康)前副总裁David Ennis博士,围绕阿斯利康可持续发展战略展开分享,详细介绍阿斯利康2024年的可持续发展框架,通过重要性评估识别对企业和利益相关方最关键的可持续议题,以“零碳愿景”(Ambition Zero Carbon)为核心支撑,明确三大目标方向:加速净零医疗体系建设、主动管理环境影响、投资自然与生物多样性
为推进 “零碳愿景”,阿斯利康与可再生能源供应商合作;推行产品可持续性指数(PSI)评估产品环境影响并指导改进,优化小分子、单克隆抗体产品的原料药/药物活性成分生产工艺资源效率,重新设计包装提升可持续性。同时采用生命周期评估(LCA)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量化环境影响以支撑PSI和Scope 3报告,结果显示小分子口服固体制剂(OSD)气候变化影响主要来自原料药生产,生物制剂(mAb)主要来自BDS生产阶段;针对两类产品,提出绿色化学、下一代制造、供应商可再生能源、海运替代空运、运输高浓度原料药、减少合成步骤等减排行动。此外,阿斯利康在自然资源管理上聚焦降影响、投自然、循环商业模式、提效率、负责任采购;循环经济实践中,将循环原则融入产品与流程设计,减少材料消耗与废物产生,通过指标监测进展,提升废物回收率、消除填埋废物,增加材料复用与回收含量,优先再生自然并以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
03 Managing Product Carbon Footprints in API Manufacturing / Pharma R&D
图片
Merck KGaA(默克集团)可持续发展评估全球负责人Benjamin Kuehne博士,围绕API生产与制药研发中的产品碳足迹(PCF)管理展开分享。他首先介绍默克的可持续发展承诺,提及公司聚焦创新技术可持续性、可持续供应链,高度关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落地;指出化学制造的气候变化影响是行业长期关注点,PCF是衡量化学品环境影响的关键指标,默克已通过多年行业合作推动PCF管理技术与标准完善。
随后Benjamin Kuehne博士详解默克PCF管理路径,研发阶段用GreenSpeed构建API前体生命周期清单、核查原材料环境足迹数据并结合ELN数据做工艺评估,商业产品阶段用AllocNow实现规模化PCF核算与管理。最后他提及行业对API前体原材料环境足迹信息需求持续增长,除温室气体排放外,水资源消耗、酸化等环境影响也受关注;Pharma LCA联盟在PEG和SMI支持下,正开发2025年制药产品类别规则PAS2090以建立统一药物LCA标准,后续将通过共享建模原则、开展供应链LCA教育,推动行业数据共享与能力提升,助力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篇章四·行业应用实践
01 Development of a Scalable Process for an Atropisomeric API
图片
RayThera化学工艺研发高级总监Michal Achmatowicz博士,分享了其曾就职于Mirati Therapeutics期间参与的KRAS G12C抑制剂MRTX1719的工艺放大开发工作。该项目的核心难点集中在关键中间体——蝶形双环吡咯烷醇结构单元的合成上,不仅存在立体选择性控制难的问题,还面临反应路径长的工艺瓶颈
为攻克这些难题,药石科技与Mirati项目团队紧密协作,开发出创新不对称合成方法:通过4-氯苯甲酰氯去对称化策略,将原始路线优化为7步反应,同时借助镁基试剂实现选择性金属化,并在反应后期引入环丙基醚片段降低原料成本,最终成功实现公斤级别生产。该工艺路线不仅将总收率提升至40%以上,更通过创新SPACE技术,从外消旋游离碱中制备出BDP盐,手性控制达到优异水平,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Organic Process Research & Development》。
02 Green through Innovation: Novel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KRAS G12C Inhibitor MK-1084 via Crystallization-induced Diastereomer Transformations (CIDT)
图片
MSD首席科学家Hongming Li博士围绕工艺质量指数(PMI)及KRAS G12C抑制剂MK-1084的不对称合成工艺开发展开演讲。理想反应的PMI为1.0,而制药领域API合成的PMI普遍偏高。MK-1084作为强效且选择性的共价KRAS G12C-GDP抑制剂,目前处于III期临床阶段,可联合KEYTRUDA用于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其工艺开发初期面临手性N-C阻转异构体构建的核心难题——初期尝试的不对称C-N偶联与盐拆分均未获得可行结果。
为攻克该难题,团队采用结晶诱导非对映异构体转化(CIDT)策略,选用成本低且易获取的二苯甲酰-D-酒石酸,在DME/庚烷溶剂体系中实现了99% ee的产物,且上清液中残留低于0.5%;同时开发一锅法CIDT/羰基化工艺,优化环化条件后,使LCAP(液相色谱纯度)达95%,有效规避了产物消旋的风险。此外,团队还改进了片段21的合成工艺,用KOH水溶液替代原工艺中的过氧化氢、腐蚀性条件及叔丁醇,成功实现几十公斤规模生产,收率达85%。
最终确立的MK-1084反应路线,PMI降至176,较初始阶段大幅降低92%,同时实现71%的成本节省,该反应路线中PMI的构成中溶剂占67%、水占27%、其他成分占6%。

篇章五·深度对话
药石科技CMC专家江虹博士主持本轮深度对话环节,现场邀请的参与嘉宾包括劲方医药首席技术官李景荣博士、Novartis(苏州诺华)Associate Director 李威博士、阿斯利康前副总裁 David Ennis博士、药石科技副总裁兼CDMO负责人陈志华博士。
图片
开场后,江虹博士首先抛出核心问题,提问各位嘉宾如何看待绿色化学供应链中的要求、评价标准,以及CDMO供应商需提升的方向。李景荣博士从创新药企视角出发,强调质量合规是供应链管理的首要责任,在API与中间体质量达标的前提下,需通过绿色技术优化成本;他同时提及绿色化学对员工安全与环境的积极意义,举例说明与CDMO合作时,借助酶催化技术解决消旋体拆分问题,避免外消旋体拆分导致的产物损失,既提升原子经济性,也间接助力成本控制。随后李威博士详细介绍诺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推进碳中和与温室气体减排,且诺华2022年便已将可持续标准纳入供应商合同,计划年底覆盖所有相关供应商;他提到公司要求供应商加入科学碳倡议、设定科学碳目标,减少污染物排放并优先使用环保材料,同时希望CDMO供应商能依据药物开发不同阶段需求(临床早期优先速度与工艺安全、晚期聚焦商业化路线合规),在连续流化学、酶催化、光催化等绿色技术领域承接需求,此外还建议CDMO加强对欧美环保法规的追踪,例如关注DCM的分类审议进展。David Ennis博士则补充说明,2023年可持续市场倡议框架下,阿斯利康、诺华等多家药企联合制定了供应商最低目标,核心涵盖2025年前公开披露排放量并承诺科学碳目标、设定废物减少与材料复用目标,2030年前实现生产基地至少80%可再生能源供应;他提到这些目标需由供应商传导至上游二级/三级供应商,阿斯利康已明确新供应商需符合该承诺,同时指出供应链中环保认知与教育需逐步渗透,才能推动全价值链绿色转型。
图片
在各位嘉宾分享完企业端的供应链要求后,江虹博士进一步提出关于药石科技在构建绿色化学供应链中的定位和发展问题。陈志华博士回应称,药石科技定位为全球医药开发与制造领域的创新技术平台,依托分子砌块设计、合成化学、低碳绿色化学技术优势,计划将业务拓展至新材料、新能源、绿色农业等领域,最终构建跨行业绿色化学技术驱动的生态体系;他分享两个实战案例具体说明,强调药石并非被动响应下游客户的绿色需求,而是主动以分子砌块、连续流、固定床加氢等核心技术,从药物合成源头提供更高效、更绿色的解决方案,其他嘉宾也对药石的绿色实践给予积极点评。

篇章六·生态伙伴分享
01 End-to-end Real-time Data-driven Automation and Intelligentization of Process Development
图片

梅特勒托利多自动化化学部产品主管张瑞博士详细介绍了梅特勒构建端到端数据驱动的工艺开发平台,该平台整合自动化反应工作站、PAT传感器(如 ReactIR、ParticleTrack)与模拟软件(Dynochem),通过实时采集反应浓度、粒径等关键数据,为工艺优化与放大提供精准支撑;不仅能指导结晶工艺的开发与规模放大,还曾助力辉瑞Paxlovid、默克等企业的工艺开发,同时为FDA结晶过程质量风险控制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其DirectInject-LC技术可自动化完成多相体系取样与分析,进一步强化对工艺的深度理解。

02 Raman PAT Empowers Biopharmaceutical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Efficiency Enhancement
图片

赛默飞光谱应用专家刘俊博士分享介绍赛默飞基于拉曼散射原理推出的过程拉曼分析技术。这项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化药与生物制药生产监测:在化药领域,能实时监测API合成趋势与反应终点、追踪结晶过程与晶型变化,还可精准检测物料混合均匀性;在生物制药领域,结合配套软件能实现CHO细胞培养中葡萄糖浓度的实时闭环补料控制,全程无需人工干预,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稳定性。



结束语
本次论坛以绿色化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应用为核心锚点:一方面立足绿色化学12原则这一行业公认基石,深入探寻如何从药物研发的路线设计、工艺开发源头优化原子经济性,削减物耗与能耗,构筑更安全、更高效的生产体系;另一方面紧扣全球碳中和目标与技术革命浪潮,将产品碳足迹核算与管理纳入关键议题,探索人工智能、数智化技术等颠覆性力量为绿色化学注入的新动能,同时聚焦光催化、酶催化、智能工艺开发等前沿技术的产业转化,力求以科学为基、以技术为翼,推动医药行业实现贯穿全球供应链的深度绿色变革。
作为论坛主办者,药石科技的深耕笃行与行业积淀,为这场全球盛会提供了坚实支撑。自 2008年运营以来,药石科技的发展历程清晰展现其对绿色化学和低碳技术的持续深耕:从首创分子砌块概念、为全球新药研发贡献海量新颖分子砌块、助力客户加速临床药物分子发现,到近年顺应全球碳排放与环境可持续性关注升级,将战略重心拓展至绿色与低碳技术的研究与转化——逐步成长为新技术CDMO的坚定实践者、ESG浪潮的积极引领者,最终成为创新药物的新一代赋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