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针技术破局化妆品应用瓶颈,常温印刷法推动产业化落地
以下文章来源于荣格个人护理 ,作者Pingping
Summary
在护肤品功效成分渗透难题面前,微针技术正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中科微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中科院理化所技术积累,推出 RT-SMP®常温印刷法,攻克传统微针制备痛点,推动微针技术在化妆品领域实现产业化突破。
近日,中科微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高云华女士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她从研发初期的技术探索、产业化推进中的关键突破,到面向行业的未来布局,进行了深度分享。
来源:
采访&撰稿:Pingping
编辑:John Xie
Part 1
技术革新解决三大制备痛点
高云华介绍,中科微针专注的柔性聚合物可溶性微针与传统医疗微针存在本质区别。「我们的微针核心是精准作用于皮肤角质层,这是符合化妆品定义的关键。」为明确安全边界,团队在上海皮肤病医院开展临床测试,确认高度低于 200 微米的柔性微针仅作用于角质层。
传统微针制备工艺长期面临三大痛点:依赖高低温成型导致热敏性活性成分失活;生产效率低下难以规模化;微针参数固化无法适配多元场景。针对 200 微米以下短针的工艺难题,RT-SMP®常温印刷法实现全方位革新。
该技术采用一步原位成型工艺,全程常温环境完成生产,避免温度对活性成分破坏。高云华举例:「多肽类成分对温度极为敏感,我们的常温工艺能最大限度保留活性,产品货架期比传统工艺显著延长。」
生产效率方面,中科微针自主研发智能化生产线,生产效率达 432000 cm²/h,年产能 1.5 亿贴。通过单侧负压工艺,可精准控制不同几何形态微针生产,适配功效护肤及医疗器械等不同需求。
Part 2
产业化攻坚从零起步
从实验室到年产 1.5 亿贴规模化生产,中科微针的产业化之路充满挑战。高云华坦言:「每一步都踩在痛点上。」
2019 年启动产业化时,团队面临的首个难题是市场无现成生产设备。「微针生产涉及配液、消泡、印刷、干燥、贴膜等十余道工艺,每一步都没有成熟设备可借鉴。」团队只能自主组建设备研发队伍。
以干燥设备为例,传统设备无法适配微针薄膜均匀干燥需求。团队通过优化送风方式、温湿度控制等改善送风均匀性,在万级洁净车间基础上增加百级层流,最终研发专用干燥设备,将干燥时间从过夜缩短至 1-2 小时。
供应链建设同样关键。微针对原材料稳定性要求远高于传统护肤品,但行业内并无专项标准。某批次背胶因含水量波动导致微针机械强度下降的经历,让团队意识到必须建立专属质控体系。中科微针联合供应商制定针对性标准,每批来料均需全项检测合格后方可生产。
Part 3
法规突破与市场接受度提升
微针技术在化妆品领域推广面临法规与市场教育双重挑战。2024 年前,监管部门未对基于微针技术的化妆品给出明确指导原则。高云华表示:「多数企业和专家认为微针是穿透皮肤的,不符合化妆品定义。」
为推动行业认知转变,团队积极与监管部门沟通,通过学术会议、行业协会普及微针知识。2024 年 11 月 19 日,中国药品检验总所明确施用于皮肤表面的微针产品在化妆品定义范畴,让行业看到曙光。
消费者接受度正逐步提升。中科微针合作品牌的祛斑、抚纹类微晶贴产品因无刺痛、无感染风险的安全特性,私域渠道回购率达 30% 以上。「消费者最关注功效与安全性,我们的产品通过第三方人体功效研究,能有效改善色斑沉着、淡化细纹问题。」
Part 4
标准制定兼顾发展与安全
2023 年,中科微针主导制定国内首个《可溶性微晶贴》团体标准(T/ZGKSL 0032023)时面临关键决策:如何设定微针高度安全上限?
「我们最初想法是定为 200 微米,但发现参编企业产品普遍集中在 230-300 微米区间。」综合考虑行业发展与安全底线,团队最终将标准微针高度上限定为 300 微米,同时要求超过 200 微米的产品必须通过实验验证仅作用于角质层。
该标准出台填补国内技术规范空白,推动行业从无序探索走向合规发展。
Part 5
多领域布局深化产业应用
谈及未来规划,高云华表示将以 OEM/ODM 业务为核心,深化与品牌方合作,提供从配方研发、参数定制、规模化生产到合规备案咨询的全链条服务,帮助品牌方缩短 60% 以上产品上市周期。
同时布局医疗器械领域,重点发展医美、生发、疤痕修复等场景的二类、三类器械。药品领域方面,该公司正与东南亚药企合作推进微针贴剂注册审批,并已启动包括多肽类在内的多种药物透皮贴剂的开发。
「微针技术潜力远未被挖掘,」高云华展望,「未来希望通过技术输出与标准推广,让更多企业加入微针领域,共同推动透皮技术成为行业主流。」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从技术创新到标准引领,中科微针正以常温印刷法重塑微针技术行业格局,为化妆品行业创新提供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