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数据库及企业互动平台

辐射危险警示!科学规避CT辐射带来的危害

发布者:太铭生物
时间:2025-09-10
收藏
已收藏
CT 是医院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凭借精准的断层成像能力,成为临床诊断的得力助手—— 通过捕捉不同组织对射线的吸收差异,毫米级病变也能清晰呈现。不过,CT 依赖的 X 射线属于电离辐射,存在健康风险。单次常规 CT 剂量不高,但频繁检查会导致辐射累积,长期可能增加癌症风险,儿童、孕妇等敏感人群更需谨慎。


        近期多项权威研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CT扫描的辐射剂量与未来患癌风险成正相关:最高剂辐射会使儿童总体癌症风险达 2.66 倍,其中消化系统癌风险飙升 8.62 倍,甲状腺癌、脑癌风险也分别高达 4.99 倍、5.11 倍[1]。研究指出,每增加 100mGy 累积脑辐射剂量,脑癌相对风险上升 127%,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风险上升 96%;当累积剂量≥150mGy 时,脑癌发生风险更是直接增加 400%[2]。更让人揪心的是,做 CT 的次数越多,风险越高,头部或颈部 CT 检查≥4 次的人,脑癌风险是没做过的 5.9 倍,而每多做一次 CT,全血液恶性肿瘤风险就上升约 43%[3]。
        而成年人做 CT 的次数更多,总体风险总量更大。Smith-Bindman R 等[4]估算,2023 年美国 9300 万次 CT 检查可能引发超 10 万例未来新发癌症,成年人占比 93%,其中 50 - 59 岁人群受影响最显著。



如何避开 CT 的辐射风险

        日常检查中,该怎么避开 CT 的辐射风险呢?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和世界卫生组织都提到,累积有效剂量低于 100mSv 时,癌症风险增加证据不足,但超过 100mSv 后风险会显著上升。而一次常规胸部 CT 约 7mSv,腹部 / 盆腔 CT 8 - 10mSv,短期内多次做,累积剂量很容易超标。CT 在临床诊断中依然不可替代,关键是“非必要不做”,尤其是短期内多次重复性检查。此外,也选择其他可替代检测方式进行检查。

1、可替代检查方案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胸腔积液、乳腺疾病、甲状腺疾病等,超声检查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内的传播和反射来成像,具有无辐射、实时性、便捷性、成本低等优点,设备相对便携,适用于急诊、床旁检查等场景 。
        对于某些肺部疾病的诊断,核磁共振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且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不同疾病。它能敏感地检查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能显示功能和新陈代谢过程等生理生化信息的变化,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在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断方面优于 CT 。
        此外,随着科技发展,液体活检技术正日趋成熟,在健康体检、癌症筛查、肿瘤预后监测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 它既能取代部分依赖辐射或有创操作的落后检测技术,减少健康人群体检时的风险与不适;也能和传统检测技术联合使用,形成互补优势。

2、液体活检在癌症筛查中的应用

        在癌症筛查的初步阶段,先用液体活检缩小风险范围,再针对异常情况做针对性检查,既能降低健康风险,又能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接受度。对普通人来说,用液体活检技术做疾病监测,就像给身体装了早期预警系统:只有当液体活检发现异常信号后,再进一步做 CT 等确诊检查,就能最大程度减少不必要的 CT 辐射暴露,让健康守护更安全、更高效。
        目前市面上已有多款成熟的液体肿瘤检测产品,能覆盖不同癌种的筛查需求:比如基于血液的肠癌、胃癌筛查技术,不用承受胃肠镜检查的不适,只需常规采血就能排查风险;还有覆盖范围更广的多癌筛查产品,不仅能对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常见高发癌种做早期筛查,不少还纳入了胰腺癌、胆管癌、淋巴瘤等常规体检难覆盖的隐匿性癌种 —— 这些癌种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通过常规体检发现,往往已到中晚期,而液体活检能更早捕捉到它们的早期病变。

3、液体活检在癌症患者术后随访中的优势

        除了日常体检,液体活检在癌症患者的术后随访中也有独特优势。对术后患者来说,常规 CT 监测需要等肿瘤复发并长到一定大小才能发现,很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而液体活检产品通过捕捉血液中肿瘤细胞或肿瘤相关分子的特点来监测,哪怕体内只产生了极少的肿瘤细胞,也能被精准检测到 —— 这意味着它能比 CT 更早发现疾病复苏的苗头,让医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制定干预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同时,这种监测方式还能避免术后随访中频繁做 CT 带来的累积辐射风险,让癌症患者的长期健康管理更安心。

        最后要提醒大家:就医时如果医生建议做 CT,不妨主动告知近期是否做过相关检查,和医生一起权衡利弊。别为了“放心”就盲目要求做 CT,科学合理地选择检测方式,用更安全的技术守护健康,才是真正对自己负责。



太铭生物技术转化与产品

        基于外周血的红细胞DNA(rbcDNA)特征可进行肿瘤筛查检测[5]。太铭生物的 rbcDNA 泛癌风险筛查是西湖大学实验室首创,基于 2mL 外周血对rbcDNA 进行全基因测序的多癌早筛产品。可综合评估癌症发生风险,实现对 15 种癌症的早期风险预警,并适用于体检随访,进行持续、规律的追踪监测。
图片


参考资料:

[1]Han S, Soh J, Nah S, et al. Pediatric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malignancy: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n Korea using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dosimetry system for computed tomography (NCICT). BMC Med, 2025, 23(1):355. 

[2]Hauptmann M, Byrnes G, Cardis E, et al. Brain cancer after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CT examinations of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results from the EPI-CT cohort study. Lancet Oncol, 2023, 24(1):45-53.

[3]Bosch de Basea Gomez M, Thierry-Chef I, Harbron R, et al. Risk 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from CT radiation exposure i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Nat Med, 2023, 29:3111–3119.

[4]Smith-Bindman R, Chu PW, Azman Firdaus H, et al. Projected Lifetime Cancer Risks From Current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JAMA Intern Med. 2025. 

[5]Sun HB, Yao XY, Jiao YR, et al. DNA remnants in red blood cells enable early detectioncancer. Cell research, 2025, 35:56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