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主任委员梁爱华研究员主持了专家圆桌会议,表示目前中药毒理学领域存在诸多瓶颈问题,需要采用新思路、新技术等去解决。希望各位专家在本次圆桌会议中就中药毒理学科发展的瓶颈与方向、前沿科技的融合与应用等交流思想、分享智慧、凝聚共识,为人民群众健康贡献专业力量。 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第二医院孙蓉教授作了题为《中药毒理学学科发展与思考》的报告,从学科回顾、重大科技成果、学术著作、学术会议、国家中医药高水平重点学科、全重室平台、人才培养等方向对中药毒理学科发展轨迹做了系统而深入的总结,提出“人才是支撑,技术是关键,服务是出口”的学术思考。 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廖杰研究员带来了《新技术助推中药毒理学科创新发展》的专题报告,就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诠释中药学原理展开讨论,系统介绍了MetaTCM、MassKG、TCMseek平台在中药复杂体系的精准化学表征中的应用,同时AI大模型和大数据也为建立中药的复杂交互网络提供了可能,对中药毒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会议最后,梁爱华研究员与高月研究员对圆桌会议进行了总结。梁爱华研究员表示,目前中药毒理的基础研究确实存在与临床需求不一致的现象,后续要更加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的结合;此外,中药安全性的科普问题也是多位专家所共同关注的内容,中药毒理学科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将前期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指导医生用药及公众的安全用药科普。 高月研究员表示,此次会议重点讨论了中药毒理学科下一步如何创新发展,经过多位专家的热烈讨论,形成了一些纲领性的建议。后续首先要将中药毒理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予以清晰的界定,要拓宽视野,主动关注大健康行业及产品,把握国家政策契机,完善中药说明书,结合新技术新方法推动整合毒理学的不断发展。 此外,在分会场“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及安评分论坛”中,黄先菊、杨莉、柏兆方、王连嵋、田婧卓等11位中青年专家就“天山假狼毒致肝毒性及其炮制减毒机制研究”“基于整合空间脂质组学框架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肝损伤机制研究”等中药毒性机制和安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享。会议现场气氛热烈,参会人员就中药实验中药物剂量设计、体外实验给药方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次年会围绕中药毒理学学科发展等展开讨论,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对促进学科发展、保障中药临床用药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来源|高丰、张宇实 来源|中药研究所中药毒理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