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数据库及企业互动平台

浅谈乐尔乐对于硬折扣零售的理解

发布者:乐尔乐
时间:2025-09-25
收藏
已收藏

浅谈乐尔乐对于硬折扣零售的理解

在经济增速放缓、消费降级的当下,实体零售迎来了迭代、加速升级、重构的新零售时代,硬折扣模式从最初的“小众尝试”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引发行业广泛讨论。

作为深耕硬折扣零售业态14年的的践行者,乐尔乐始终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以一线经营视角观察、探索硬折扣业态的本质与未来,对其形成了几点核心认知。

一、硬折扣:以消费者价值为锚的可持续业态

硬折扣业态绝非零售市场的“昙花一现”,其底层逻辑在于精准击中了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核心诉求,符合消费者利益,顺应消费发展趋势。

不同于传统零售依赖“卖货架”“信息差”的盈利逻辑,硬折扣是通过极致压缩中间成本,将“质优价廉”从口号转化为可落地的消费体验——通过精简SKU、简化管理、奉行运营、服务、装修环境极简主义,到直连工厂、缩短供应链,每一个环节的优化最终都指向“为消费者省钱”这一核心目标。

当消费回归理性成为趋势,“用更低价格买更高品质商品”的价值主张,决定了硬折扣不是短期流量风口,而是符合长期消费利益、具备可持续生命力的零售形态。

二、中国硬折扣:明确方向下的“破壁式”探索

当前中国硬折扣零售仍处于“发展完善期”,虽已清晰锚定“成本优化+性价比”的核心路线,但要实现成熟业态的规模化落地,仍需突破过去数十年传统零售所构建的行业壁垒。

这些壁垒既包括“品牌商控价体系”的束缚——传统经销模式下层层加价的利益链条,与硬折扣“直采直供”的诉求存在天然矛盾;也包括“消费者认知惯性”的挑战——部分用户对“低价商品”仍存在“品质打折”的刻板印象;更包括零售企业自身“经营惯性”的制约——从依赖进场费、陈列费的盈利模式,转向“薄利多销、效率制胜”的硬折扣逻辑,需要企业彻底重构组织架构与运营体系。

显然,硬折扣模式在中国进入成熟阶段,绝非“复制模式”那么简单,而是一场需要时间沉淀的“破壁之战”。

三、多元土壤:容得下多形态硬折扣的中国市场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庞大,且区域间经济水平、消费习惯、文化特征差异显著,这恰恰为硬折扣业态提供了“多维度发展”的土壤。

在下沉市场,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更高,硬折扣可聚焦“民生刚需品+多元化”,以极致低价满足基础消费需求;在一二线城市,年轻群体既追求性价比,也注重品质与体验,硬折扣可探索“精选爆品+简约场景”的模式,平衡价格与消费质感;而在社区场景中,硬折扣又可结合“即时性”需求,以“小而精”的门店形态服务周边居民。

这种“千人千面”的市场特征,决定了中国硬折扣不会是“单一模式”的复制,而是“多元形态”的共生。

四、内核差异:从成本到理念的全方位重构

硬折扣与传统零售的区别,远不止“供应链成本高低”这一表层差异,而是经营理念、价值主张、经营定位、盈利模式的全方位重构。

传统零售往往以“渠道优势”为核心,通过品牌合作、营销造势吸引流量,盈利依赖商品加价、渠道费用;而硬折扣的内核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经营理念上,从“卖品牌”“卖货架”转向“卖商品”,回归零售本质;价值主张上,从过去“千店一面”服务模型转向“千店千面”,为不同的人群创造专属、独特的服务价值;盈利模式上,从“高毛利、低周转”转向“低毛利、高周转”。这种从“渠道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变,才是硬折扣业态的真正内核。

五、生态共生:硬折扣不是“洪水猛兽”,而是零售补位者

硬折扣并非零售市场的“洪水猛兽”,它无法满足所有消费需求,只能代表“追求极致性价比”这部分消费者的利益。对于追求品牌溢价、场景体验、个性化服务的消费者,还需要更多新零售业态,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

零售市场的健康发展,从来不是“单一业态取代另一业态”,而是“多元业态共生互补”——硬折扣填补了“高性价比+刚需品”的市场空白,其他特色零售则继续满足差异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未来的零售生态,必然是多种零售形态并存、共同成长,各自服务对应客群,最终形成“各得其所、互补完善”的消费闭环。

从长远来看,硬折扣不是一种“新奇的零售玩法”,而是零售行业回归本质的必然趋势——剥离所有非必要成本,把商品价值还给消费者。对于乐尔乐而言,探索硬折扣的过程,既是对零售效率的极致追求,也是对“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深度践行。

未来,随着行业壁垒的逐步突破、消费者认知的持续深化,硬折扣必将在多元零售生态中占据重要一席,而始终扎根用户价值、持续优化效率的实践者,终将在这场业态迭代中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