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享| 关节镜下speed-bridge技术修复中大型肩袖撕裂的临床应用效果
探讨关节镜下speed-bridge技术修复中大型肩袖撕裂的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季斌 樊珂良 陆超峰 刘磊 年坤党 方志豪 游镇君 吴可沁
出处:Clinical Education of General Practice Jan.2024,Vol.22,No.1
方法:回顾性选择18 例中大型肩袖撕裂的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speed-bridge技术修复肩袖撕裂,术后指导康复锻炼。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和术后6 个月的肩关节前屈及外展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
研究:回顾性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嘉兴市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8例中大型肩袖撕裂的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50~80岁;左肩2例、右肩16例;肩关节前屈、外展活动度分别为40°~155°、15°~160°;VAS评分为0~8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为40~88 分。纳入标准为:①MRI和体格检查诊断为肩袖撕裂;②肩袖全层撕裂,范围1~5cm;③单纯肩袖损伤,不合并其他部位、组织损伤;④一般情况良好,均采用关节镜下speed-bridge技术修复肩袖撕裂;⑤术后能积极配合功能锻炼及随访。
结果: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的肩关节前屈及外展活动度、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近年来有研究报道,传统缝线桥技术的线结具有很高的切割潜力,持续压迫会导致肩袖组织局部血液灌注减少,对肌腱愈合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肩袖再撕裂。同时肩袖表面的线结容易与肩峰发生撞击,且不同术者打结的极限载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在手术中视野不清楚的情况下,增加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speed-bridge技术属于“无结”缝线桥技术,内排锚钉无需打结固定,简化手术步骤,节省手术时间,避免了术后缝线结与肩峰撞击的潜在风险,同时也减少了缝线对肩袖的切割和血运的影响,从而达到促进手术后肩袖肌腱-骨愈合的目的。
结论:采用关节镜下speed-bridge技术修复中大型肩袖撕裂,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可取得满意疗效。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太短的局限性,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长期临床结果来进一步评估这种修复技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