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数据库及企业互动平台

41 万例 TAVR 数据揭示:为何 “全生命周期管理” 刻不容缓?

发布者:金仕生物
时间:2025-09-30
收藏
已收藏

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在低危、年轻患者中的普及,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正从 “如何成功完成首次置换” 转向 “如何让患者长期获益”。近期发表在《JAMA Cardiology》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基于美国 CMS 数据库 2012-2024 年的真实世界数据(涵盖 410,720 例 TAVR 和 299,780 例SAVR),首次系统性呈现了主动脉瓣再干预的流行趋势与时间规律 —— 这些数据不仅回答了 “再干预有多常见”,更为我们敲响了 “全生命周期管理” 的警钟。






图片

图片
 核心数据与关键发现 
.
关键发现 1:TAVR 再干预 ——“低发生率但高增长”,长期需求藏隐患


1
核心数据



12年41万例TAVR中,仅3720例需再干预(总体发生率0.91%),细分两类:

再次TAVR(redo TAVR):2374例,占再干预总量63.8%;

TAVR 取出术(TAVR explant):1346例,占再干预总量36.2%。

02
增长趋势



年发生率持续升高:低风险患者2019年0.17% → 2023年0.28%

近期占比 “爆发式上升”:2020-2024 年(含部分数据)的redo TAVR占12年总量63.9%,TAVR explant占72.8%;

2024 年半年数据 “年化后”:redo TAVR年手术量568例、TAVR explant284例,较2019年(176例、91例)近乎翻倍。

03
年轻患者的 “隐藏风险”



指南推荐:ACC/AHA 指南建议65岁以下非高危患者优先选SAVR;

临床现状:美国近50%年轻患者仍选择TAVR;

核心隐患:生物瓣会随时间退化(如瓣叶钙化、反流),年轻患者术后存活越久,未来再干预需求越高。


图片

1: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及 TAVR 再干预手术的年手术量


关键发现2:再干预 “时间窗分层”—— 不同阶段诱因不同,对应管理重点


研究首次用表格清晰划分“早期、中期、长期” 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 “主导再干预类型、核心诱因、关键比例” 均有明确数据,是术后随访的 “精准靶点”:也是第一次有TAVR术后的真实世界数据可以看到长久衰败的原因: 88.5% 的长期再干预(术后 5 年以上)由SVD导致。

图片
图片

2:A. 所有在不同时间间隔内进行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再干预情况(以首次TAVR为基准)。B. 在不同时间间隔内实施的TAVR再次手术数量(以首次TAVR为基准)。C. 所有在不同时间间隔内进行的TAVR移植物取出数量(以首次TAVR为基准)。D. 因心内膜炎在不同时间间隔内实施的TAVR移植物取出数量(以首次TAVR为基准)。


关键发现3:SAVR 再干预 —— 从 “外科主导” 转向 “微创优先”


再干预类型分布:29.9 万例 SAVR 中,5044 例(1.68%)接受瓣中瓣 TAVR(ViV-TAVR),4202 例(1.40%)接受再次 SAVR(redo SAVR);

图片

ViV-TAVR:年手术量逐年升高,2024 年年化 1036 例(2019 年仅 320 例);

redo SAVR:年手术量逐年下降,2024 年年化 356 例(2019 年为 890 例);

SAVR 术后再干预已进入 “微创时代”,且和 TAVR 一样,需长期监测瓣膜功能


结合该文章与2025ESC 瓣膜病管理指南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首瓣选择的耐久性已成为瓣膜置换术决策的核心锚点。指南虽将 TAVI 与 SAVR 的年龄分界点从 75 岁下调至 70 岁,推动微创技术的普及,但明确强调 “年龄不是唯一决定因素,需综合考虑预期寿命、二次手术风险等多重因素”,这与文献揭示的临床现实形成精准呼应 —— 文献中 65 岁以下患者近 50% 选择 TAVR 后,10 年再干预风险达 12.3%,是 SAVR 患者的 2.3 倍,其根源正在于首瓣耐久性的差异。
指南倡导的结构化治疗路径,恰需以文献数据为实践支撑:当 88.5% 的长期再干预由生物瓣退化引发,且 TAVR 生物瓣术后 5-8 年即进入退化高发期,选择长耐久性首瓣便成为降低二次手术风险的关键。同时,指南对瓣膜中心资质与精准影像学评估的要求,也与文献中 “首瓣选择需预留再干预空间” 的启示高度契合 —— 尤其是在新型耐用瓣膜技术(如干瓣8年再手术豁免率达 99.3%)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将首瓣耐久性纳入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初始决策,既是对指南核心理念的落地,更是减少远期医疗负担、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