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数据库及企业互动平台

说明函

发布者:博雅辑因
时间:2025-09-17
收藏
已收藏

针对“诚信科研”公众号在2025916日对我方与北京大学魏文胜团队及解放军总医院韩为东团队合作、近期发表于Cell的论文《Glycan shielding enables TCR-sufficient allogeneic CAR-T therapy》部分图片提出的质疑,博雅辑因(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该合作项目中涉及被质疑部分研究的负责方,高度重视相关问题,并已第一时间启动全面排查。经对实验方案、原始记录及相关图像进行核实,现将情况说明如下:

一、针对公众号文章中提到的,箭头标注区域存在涉嫌部分重叠的说明

该部分实验的切片制备及HE染色工作由检测服务供应商北京嘉蓝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接到质疑后,我方已会同该公司对全部原始数据及图像进行了逐一核查。

核查结果表明:两幅图像来源于不同的生物学样本,并不存在重复使用的情况。虽然图中箭头所示的三颗黄体颗粒细胞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相似性,但通过对周边组织结构、邻近细胞排列特征以及卵巢整体组织走向等多维度指标的比对,可以清晰区分两幅图像的差异。为进一步佐证,本函附有北京嘉蓝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该问题出具的正式书面说明。

图片

二、针对公众号文章中提到的,论文图4H中可能存在图像复用的问题

经核查,我们确认在论文图4H第一列中,确有三处基线(第0天,D0)图像为同一实验动物的重复影像被误用。

动物实验是与外包服务公司合作完成。本实验采用随机分组法。分组前,所有实验动物自#59起依次编号,每5只一笼。研究团队在实验初期对全部动物进行了D0基线影像采集,以保证分组前条件一致。成像过程中,按照笼位顺序逐笼采集影像。由于图像中无法直接显示动物耳号,实验中约定以动物编号排序,并在每笼内由左至右依次成像。

在采集过程中,第一笼中编号#59的动物在麻醉后发生轻微移动,研究团队因此对其进行了补拍,并完整保存了首次及补拍的全部原始影像。该重复拍摄在后期制图环节引发了影像匹配错误:

1处:2E6组第一只动物编号为#60,对应第一张图片的第二只动物;10E6组第一只动物编号为#65,理论上应对应第二张图片的第二只动物。但由于第一笼的重复拍摄,第二张图片实际仍取自第一笼动物,导致10E6组的#65动物误用为#60的影像。

2处:6E6组第一只动物编号为#6615E6组第一只动物编号为#61,均为各自笼位的第三只动物。受第一笼补拍的影响,导致图像调用错误,出现重复影像。

3处:No T cell最后一只动物为#1172E6组最后一只动物为#118。由于动物数量较多、外观相似度高,在图像筛选与排版过程中,再次发生影像调用错误。

综上,图4H第一列中共有三处D0影像因上述原因被不慎重复使用。该问题属于后期图像整理与制图过程中的技术性失误,不涉及实验数据本身的真实性和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我们已对该批次所有连续成像数据逐一复核,确认未发现其他重复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动物试验的饲养与部分操作由委托的第三方动物实验平台协助完成,影像数据采集、传输与标记过程中存在一定环节衔接不足。我方未能在数据汇总阶段及时发现重复影像,从而导致后续分析及制图过程中出现误用。对此,我们已立即加强与第三方平台在实验记录与数据管理上的对接,确保今后数据标记、传输与使用的全过程更加严谨可控。

三、我方采取的更正措施与后续安排

1. 发现问题后,我们已立即根据原始实验记录和动物编号,对所有D0影像数据进行了全面复核,并重新制作了相关图像,确保每只动物均准确对应自身影像资料。

2. 修正后的图像材料已整理完毕,并将尽快提交期刊编辑部,申请发表勘误说明,以正式更正论文中的相关内容。

3.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内部图像管理和质量控制流程,包括影像索引管理、多人交叉复核及严格的版本控制,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我们对诚信科研团队的监督与提醒表示感谢,相关澄清及补充数据也欢迎'诚信科研'团队进一步交流。正是这一监督促使我们发现并及时纠正之前未被注意到的制图失误。对于此次因制图环节造成的错误,我们深表歉意,并将通过期刊的更正程序正式澄清与修正相关内容。未来我们将在科研数据管理和图像处理上采取更加严格的自检措施,确保研究成果的严谨性与规范性。

再次感谢诚信科研团队及学术界同仁对科研诚信的关切与监督。


博雅辑因(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59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