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胞胎自闭症儿子出路在哪?亲戚一句玩笑,让我找到两全其美的答案!
VOL 3605
“全职儿女”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火了。
大多数人讨论的,是年轻人暂缓就业回家过渡,而一位自闭症双胞胎轩轩和辕辕(简称轩辕)的妈妈,却在这个词里,为孩子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
她的两个儿子即将初中毕业,七科总分只有一百出头,高中上不了,职校也难选。一想到他们未来要面对复杂的职场规则,她就整夜难眠。
直到一次家庭聚会上,亲戚半开玩笑地说:“等咱们老了,让他俩来上班,做饭打扫不正好吗?”
这句话瞬间点亮了她。跳出必须融入社会的框架,这或许是一场双赢:
孩子有了稳定的归属,老人也有了贴身的依靠。
这条路真的可行吗?来听听她的真实想法。
图 文 |三宝妈妈
育有三子,双胞胎轩辕为自闭症,三儿子NT
编辑 | Zoey_hmm
让自闭症双胞胎儿子当“全职儿女”
周六和亲戚小聚,聊起孩子的未来,话题不免有些沉重。
虽然我一直努力做个“不焦虑”的妈妈,但面对孩子今后的出路,心里仍会泛起迷茫。尤其是这段时间,这个问题反复萦绕在我心头——轩辕已经初三了。
以他们目前的学习情况,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大概率要进入职业学校。
为什么不上高中?实在是因为成绩跟不上。上学期几次大考,七科总分稳定在五六十分,就算体育再加三四十分,总分也不过百。
这样的分数,哪所高中能接收?即便花钱借读,也不过是再忍受三年完全听不懂的课堂,最后也考不上大学,意义何在?
职业学校种类虽多,但对分数有要求的基本与我们无缘。之前咨询过一所,中考总分需200以上。
纯技术类学校倒是不看分数,可学什么?他们能学会吗?学完真能就业吗?一切都是未知数。
轩辕体验职业面点师
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即便是高功能自闭症孩子,能实现长期稳定就业的也是极少数。
很多家庭尝试过各种路径,但能持续走下去的并不多。
孩子在就业过程中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可能是自身能力和情绪调节的问题,也可能是社会接纳度不足。想让他们安安稳稳工作到退休,几乎是一种奢望。
夜深人静时,我常忍不住想象他们未来上班的样子:
他们能理解那些“只可意会”的职场规则吗?
直来直去的表达会不会引发误会?
刻板的行为、沉浸式的自言自语,会不会被同事排斥?
现在连一天学校生活都难坚持,将来如何适应朝九晚五?
说实话,轩辕已算情况较好的孩子。他们生活能自理,能做简单家务,独立出行,遵守规则,情绪也稳定。
只是学习能力弱、沟通能力差。即便如此,面对复杂的职场,我依然不确定他能胜任什么工作。
席间,堂哥试着帮我们出主意:比如开个面包店、摆个烧烤摊,做一天赚一天,能自给自足就好。
这条路我们不是没想过,但创业同样困难重重。离不开家人的协助,而家人能帮多久?眼下经济形势下,创业不赔已属不易。
聊不出结果,大家转而谈起轻松的话题——比如退休后的生活。
哪个上班族不爱做这样的梦呢?我们理想中的退休,是找个喜欢的地方旅居,住上几个月甚至半年;玩够了,就约上几家好友,在城郊置办几处相邻的小院,种菜养花、撸猫遛狗,想想都惬意。
这时堂哥忽然说:“哎,到时候让这俩孩子跟着咱们不是挺合适吗?身边有两个大小伙子,收拾屋子、扛水做饭,不比雇外人强?”
这句话,一下子点亮了我们。
孩子爸爸也拍腿赞同:“对啊,反正咱们也得请人,用自己孩子更放心。他们憨厚听话,也不用担心被欺负。”
堂哥接着畅想:“咱们这几家关系好的,加起来七八个人,退休后都有养老金。每人出一点,雇这两个小伙子。
从咱们刚退休就开始带他们,学做饭、做家务,再学学开车……这不就都解决了?”
我也不禁感叹:“这不就是现在常说的‘全职儿女’吗?仔细想想,还真有可行性。”
全职儿女适合自闭症孩子吗?
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孩子的特质,我发现他们身上有不少契合这个角色的优势:
生活规律,做事专注:他们喜欢并遵循固定的节奏,重复性家务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安定;
物欲低,生活简单:对时尚、社交、娱乐需求不高,最大的爱好是旅游,而这恰恰符合我们退休后旅居的愿望;
心地善良,待人真诚:性格憨厚热情,让人放心把家交给他们;
细心认真,注重细节:能留意到物品摆放、日用品存量,甚至水电是否关好。
想象一下那样的未来:我们渐渐老去,需要陪伴与照顾;孩子长大成人,也需要一个安身之所和生活方向。
去医院探望住院的妈妈
他们可以负责日常采买、做饭保洁、陪同就医,而我们提供住所和生活费——这何尝不是一种各得其所的双赢?
以终为始,重新规划孩子的成长路径
有了这个方向,我们再来看眼下教育的重点,反而清晰了许多。
他们不必再苦苦挣扎于学不会的课本知识,而是可以把更多时间投入生活技能的培养。
目前,他们已能完成洗衣晾晒、扫地拖地、照顾宠物、打饮用水、取快递等任务。
接下来需要加强的包括:
烹饪技巧
手机应用(外卖、购物、缴费等)
日常记账与管理
紧急情况识别与求助
最好还能学车(尽管驾照不一定能考下)
这也正好解决了中职阶段学什么的问题。如果以“全职儿女”为目标,学习烹饪、中医推拿等实用技能,将会是非常好的补充。
当然,选择这样的路径也需要我们提前布局:
经济方面:我们这几家都有稳定工作和养老金,未来足以支撑家庭开支。同时也要为孩子做好长远规划,缴纳社保,保障他们晚年基本生活。
住房安排:我们倾向于选择适老型社区或近郊小院。随着银发经济发展,这类住房选择越来越多,几家好友可以就近居住。
亲友支持:后来和其他亲友聊起这个设想,大家都表示认同,甚至开玩笑说:“以后我们老了也要沾你们的光。”几家人有年龄差,反而能互相照应。
这段时间,再谈起孩子的未来,我忽然觉得眼前的迷雾散去了不少。
如果孩子能力后续提升,能找到适合的工作,社会包容度也提高,那当然最好。
如果不行,成为我们晚年最贴心的陪伴与支撑,又何尝不是一种温暖的人生?
如果你也在为孩子的未来感到焦虑,不妨也试着跳出传统框架,看看更多的可能性。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尊重特质,比强行矫正更重要。
也许这样的选择不符合主流意义上的“成功”,但他们能陪伴我们更久,在我们力不从心时成为拐杖,共享天伦之乐——这不也是美好的人生吗?
幸福从来不止一副面孔。家有特殊需要孩子,他们教会我最重要的一课就是:真正的包容,从接纳不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