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解读】未来已来?LangWBC让听得懂人话且办得到人事的人形机器人变成现实
内容来源:LangWBC官网LangWBC.github.io,论文arXiv:2504.21738v1
【论文解读】
一、人机交互中的挑战:人形机器人语音控制的困境
背景:
人形机器人因其拟人化设计,在医疗护理、家庭服务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然而,其成功部署和有效应用应当依赖于自然、直观的人机交互方式,自然语言是最直接的交互媒介。
当前背景下的核心挑战:
•动作生成:如何将语言指令转化为多样化且符合语义的全身动作(如“挥手”或“跑步”)。
•物理可行性:生成的动作必须满足动力学约束(如平衡、抗干扰),避免传统方法中常见的“脚部滑动”或“身体漂浮”等问题。
•实时性与泛化性:系统需适应未见过的语言指令,并支持动作间的平滑过渡(如从“行走”切换到“挥手”)。
现有方法的问题:
•分层方法问题:例如先生成运动轨迹,再用控制器跟踪的分层方法,存在动作不自然、过渡生硬的问题,且依赖额外的高层规划模块。
•端到端方法问题:例如直接学习语言到动作的映射的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在高维动态控制(如人形机器人)中表现不佳。
二、LangWBC Method:双策略方法的协同配合
1)双策略方法框架:
2)教师策略(Teacher Policy)
目标:学习跟踪多样化的MoCap(动作捕捉)动作,为后续语言对齐提供高质量的物理可行动作。
步骤:
1.动作重定向(Motion Retargeting):
基于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的逆向运动学,优化目标函数,使得人类MoCap(动作捕捉)数据适配机器人动力学(如关节限制),目标函数如下:
2.运动跟踪(Motion Tracking):
运动跟踪是LangWBC框架中教师策略(Teacher Policy)训练的核心环节,旨在通过强化学习使机器人精准复现重定向后的MoCap(动作捕捉)数据,同时满足物理可行性要求。
3)学生策略(Student Policy)
目标:将教师策略的能力迁移到仅依赖语言指令和本体感知的部署策略。
步骤:
1.文本编码:
将自然语言指令转换为模型可处理的数值特征,为语言与动作的关联奠定基础。
2.CVAE(条件变分自编码器)模型:
编码器:输入语言指令(CLIP文本编码)和本体感知历史,输出潜在分布参数(均值
和方差
)。
采样:
解码器:从潜在空间采样生成动作。
通过条件变分自编码器将语言指令和历史观测映射到动作空间。
3.训练:
训练目标函数
目标函数第一项:行为克隆损失(模仿教师动作)。
目标函数第二项:KL散度,约束潜在空间接近标准高斯分布,提升泛化性
三、LangWBC Experiments:丰富实验下的实机迁移
研究团队使用Unitree G1完成了真机实验,结果令人欣喜。这里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实验:
实验1:多样化动作与鲁棒性实验
真机可以完成多数基础动作,同时也可以根据指令完成复合动作(如行走后挥手)。机器人抗干扰能力较强,当机器人执行挥手动作时,即使受到影响机器人运动的外力(水平力),仍能通过调整姿态恢复平衡并继续完成指令。
实验2:敏捷动作间平滑过渡实验
在单一策略内实现平稳且连贯的过渡,而无需重置。例如从挥手→跑步→停止→挥手的完整过渡序列。
实验3:泛化实验
通过将当前观测值和经过CLIP编码的文本通过CVAE编码器编码为潜在编码,然后再经过CVAE潜在空间中对它们进行插值并解码以生成相应的动作来实现。例如生成了'斜向行走'等训练集中不存在的新动作。
实验4:LLM集成实验
LLM将抽象指令(如“前方有朋友”)分解为动作序列(“前进4秒→挥手5秒”)。
LangWBC依次执行各动作,实现复杂任务。
四、归纳总结:LangWBC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LangWBC的创新性:
1.控制方法的创新(端到端语言控制):首次实现语言指令直接映射到人形机器人全身动作,避免分层方法的局限性。
2.结构化潜在空间的创新:CVAE联合建模语言与动作,支持:
○语义泛化:适应未见过的语言指令。
○动作插值:生成训练数据中未出现的新动作。
○平滑过渡:自然切换不同动作(如行走→跑步)。
3.训练框架的创新(两阶段训练框架):
○教师策略确保动作物理可行性。
○学生策略通过潜在空间实现语言理解。
LangWBC的局限性:
•动作库的局限性:当前支持约几十种动作,需更大规模训练数据来训练更多的动作。
•复杂操作的局限性:需要引入视觉模块结合场景感知实现更复杂的操作任务(如“拿起桌上的杯子”)。
•生成模型的局限性:需要改进生成模型,探索扩散模型(Diffusion)提升动作多样性。
五、未来展望
LangWBC 技术的突破性出现,正式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控制领域迈入以 “语言” 为核心导向的全新阶段 —— 这不仅是控制方式的革新,更重新定义了人机交互的底层逻辑,让机器人从 “指令驱动” 向 “语义理解” 跨越。
依托其对自然语言的深度解析与任务转化能力,LangWBC 有望在多个核心场景实现落地应用,切实解决现实需求:
•家庭服务场景:无需预设固定指令,机器人可精准理解“清理餐桌并将餐具归位”“给客厅绿植浇半杯水” 等带有场景细节的自然语言需求,自主拆解任务步骤(如识别餐具类型、规划移动路径、控制机械臂力度),完成复杂且灵活的家务协作;
•医疗辅助场景:针对老年群体或行动不便者,机器人能通过语言交互降低使用门槛—— 不仅可响应 “扶我从沙发起身”“递来床头的降压药” 等直接需求,还能通过对话确认细节(如 “药片需要拿 3 片吗”),在辅助过程中兼顾安全性与人性化;
•教育娱乐场景:作为教学助手时,可根据“演示杠杆原理的实验步骤” 等语言指令,精准控制肢体动作完成教学演示;在娱乐场景中,能解读 “跳一段古典舞并配合手部动作”“扮演戏剧中的角色并说出台词” 等需求,实现多模态的互动体验。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LangWBC 为 “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 的构建提供了核心支柱。自然语言作为人类认知与沟通的通用接口,被 LangWBC 转化为机器人的 “任务协调中枢”—— 未来,基于这一框架,机器人可无缝整合视觉(识别环境物体)、触觉(感知物体硬度 / 温度)、力觉(控制抓取力度)等多模态信息,形成类似人类的 “感知 - 理解 - 行动” 闭环:就像人类通过语言梳理 “看到杯子→知道要倒水→用手控制力度拿起杯子” 的逻辑一样,机器人也能以自然语言为核心,将分散的感知数据转化为统一的任务目标,实现更通用、更灵活的智能响应。
当机器人不再需要依赖预设代码,而是能听懂“请帮我倒一杯 40℃的温水,放在书桌左侧” 这类带有具体条件的自然指令,并精准执行每一个细节时,真正意义上的 “人机协作” 才正式开启。而 LangWBC 所构建的端到端控制框架,正是打通 “语言理解” 与 “动作执行” 壁垒的关键一步,为未来人形机器人融入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等场景铺平了道路。
责编|松延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