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赋能 | 从“刚性征服”到“柔性共生” 一道新能重塑光伏降本增效新路径
2025年9月19日,由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江苏省储能行业协会与华夏能源网等联合主办的2025光储产业大会暨电力市场化论坛在苏州举行。一道新能应用技术部高级经理程辉先生受邀发表《柔性支架多场景应用》主题演讲。在同期颁奖典礼上,一道新能凭借在光伏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上的突出贡献,荣获“2025年度光储领军企业奖”。 从刚性征服到柔性共生 光伏支架是电站建设的“骨架”,直接影响到电站的安全、成本和收益。程辉先生在演讲中介绍,传统的刚性支架以钢材和桩基为主要结构,往往需要大规模场地平整,并在复杂地形和极端气候条件下暴露出高成本、高风险问题。而柔性支架则是采用预应力钢索承载组件,通过张拉和分解传力实现稳定性提升。同时具备大跨度、高净空、多连跨的优势,可最大程度保留自然地貌,可广泛应用于山地、渔塘、沙漠、工矿废弃地和城市场景。这种“以柔克刚”的设计不再以改造环境为前提,而是顺应地形条件进行建设,与自然共生。 以柔克刚:空间索网筑牢安全防线 一道新能推出的第四代柔性支架系统采用横向2根组件承重索与跨中竖向稳定索杆组成的空间索网体系,通过控制组件索张拉预应力抵御外部荷载,大幅提高系统抗风振性能。同时关键连接点采用机械咬合锁紧的防松组件连接设计,杜绝因振动导致的螺栓松动,避免微动磨损与隐裂,为可靠性和安全性保驾护航。 目前,一道新能柔性支架系统已完成200万次振动与EL隐裂测试,并通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起振风速超46m/s的风洞实验。在海南定安龙湖渔光互补项目中,支架连续抵御包括17级超强台风“摩羯”在内的多次极端天气,组件经TÜV莱茵检测外观与性能完好,充分验证其在强风、高湿、高盐雾环境下的安全可靠与适用优势。 硬核数据:降本+增效双突破 在演讲中,程辉先生用一系列对比数据展示了一道新能柔性支架在降本增效上的显著优势: 用地更省:固定倾角柔性支架每MWp仅需10–15亩,山地项目可节省约25%; 用钢量更低:中跨距单排柔性支架用钢量小于30T/MWp,双排小于35T/MWp;当排长达900米时甚至低于25T/MWp,而传统刚性支架通常在32–42T/MWp之间; 桩基更少:采用索承载组件设计,可实现1000米以上连续张拉,立柱和钢材消耗更低,降低资源开采和加工成本; 施工效率提升:滑移式组件安装配合工厂预制,显著缩短工期,减少人工投入。 如果说固定倾角柔性支架解决了“如何节省”,那么柔性跟踪支架则解决了“如何增效”。一道新能研发的柔性平单轴和斜单轴跟踪系统,可通过单排单驱或多排联驱实现东西向±60°旋转跟踪,斜单轴系统还可固定不大于45°倾角,满足高纬度地区的光照需求。 在内蒙古库布其项目中,一道新能柔性平单轴跟踪支架的年直流侧发电量比刚性固定支架提升 12.3%。同时,在“早晚高、中午低”的电价格局下,柔性跟踪支架能够在关键时段提升发电量,实现更高收益。相比传统刚性跟踪系统,它还能减少约20%人力成本、25%基础工程量和80%电机用量,兼顾效益与效率。 多场景落地:拓展阳光版图 程辉先生表示,一道新能柔性支架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广泛的场景适应性。它打破了刚性支架对平整地形的依赖,让光伏电站延伸至更多维度。 在山西沁县、陕西泾阳等项目,一道新能柔性支架随坡就势、跨越沟壑;在海南定安,6米以上的净空实现了“上发电、下养鱼”;在广东梅州、陕西等地,柔性支架让废弃土地重获价值;在榆林、库布其等项目中,柔性支架与治沙结合,实现生态修复和能源开发的双重目标;在福建漳州,柔性支架被应用于车棚,实现就地消纳和智慧储能。 从单纯追求强度,到兼顾效率与环境;从传统刚性逻辑,到顺应自然的柔性智慧;从单一发电设施,到多产业融合和生态共生。一道新能柔性支架不仅是技术和结构的创新,更是推动“光伏+农业”、“光伏+渔业”、“光伏+治沙”及“光伏+城市基础设施”等多产业融合与生态共生的关键载体,引领光伏建设向高效、绿色、智慧方向发展。 同期荣获的“2025年度光储领军企业奖”,不仅体现了业内对一道新能在光伏技术创新方面的高度认可,也彰显了公司在光伏行业中的引领地位。未来,一道新能将持续推动柔性支架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落地,助力光伏产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开创能源转型的新篇章。 -滑动查看更多一道新能介绍- END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