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机器人有生命力|设计师小记

发布者:维他动力
时间:2025-09-09
收藏
已收藏

当机器人背着重物上楼梯时,

为了不让东西洒落,会稍稍停顿调整重心。

你会不会觉得,它有点“小心翼翼”的动作更真实?

当我们谈起机器人,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是机器人在工厂里不停巡检,景区里帮人把物资驮上山顶,又或者在展会带着观众“逛展”?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场景出现了机器人的身影,但这些画面里机器人更多像是“工具”,在执行任务。

维他动力,我们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除了完成指定任务,机器人还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们认为:机器人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电机和结构的组合,而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这也是“维他动力(VITA Dynamics)”名字的由来:VITA意味着智能生命,Dynamics是机器动力。我们希望将智能生命(AI)注入机器动力,让机器人真正拥有“灵魂”。我们相信,真正好的机器人,不只是性能的叠加,而是技术、工程与人性化体验的统一。

今年三月份,在英伟达 GPU 技术大会(GTC)上,黄仁勋带着迪士尼研究院的双足机器人登上舞台。它圆头圆脑、迈着小短腿亮相,跳了一段小舞蹈,动作里有停顿、有弧线、有节奏,全场观众瞬间被“萌”到。当动作中融入了情绪和节奏,人们看到的就不只是“一个机器在动”,而是一次带有温度的表达,收获情绪上的回应。

在第一款机器人的设计中,我们不仅关注功能的实现,更希望它在完成任务时每一个动作能传递情绪、建立起人与机器之间的情感链接。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邀请了专业的动作设计师,将迪士尼动画十二法则引入机器人动作设计。因为这些法则的本质,正是为角色注入生命力。

今天,这篇《设计师小记》第一期,我们想和大家分享:如何让一台执行任务的机器人,在动作里展现性格与温度,拥有生命感。

01 

功能之外

为什么要谈'情绪价值'

在动画电影里,最打动人的往往是动作和表情带来的情绪共鸣。《机器人总动员》里的瓦力(WALL-E),抬头时的那一丝迟疑,让人感受到孤独与渴望。《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Baymax),笨拙却坚定地伸开双臂,让人忍不住想要去靠近拥抱。

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之所以能精准传递角色情绪,让人产生情感共鸣。背后是动画师赋予角色有生命力,有性格的表达。

在机器人身上,这一点同样重要。动作能够让功能变得直观:当接收到语音指令时,眨眼的表情配合灯语,就像在回应“我准备好了”;在人放东西在它的背筐上时,它会微微降低姿态,让放置更轻松顺手。这些细节的动作设计,让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变得自然流畅。

正如设计师所强调的:“功能的完成加上情绪的表达让机器人被理解和喜欢。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让机器人真正拥有生命力。我们希望,当你看到机器人抬头、眨眼,或是因为害怕后退时,你会觉得这不是一堆冷冰冰的硬件,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伙伴。

02

从动画黄金法则

到机器人动作语言

1981年,迪士尼动画师弗兰克·托马斯和奥利·约翰斯顿在著作《生命的幻想》中,系统总结了迪士尼动画十二法则。它们是让角色“活起来”的黄金法则,这些法则支撑了无数经典角色的诞生。在动画里,动作和表情是情绪的出口;在机器人里,动作同样是功能的补充表达。

时间节奏(Timing)

通过调整节奏,来传递情绪的类型

时间节奏不只是速度的快与慢,它影响观众如何感知角色的重量感、意图与情绪。快节奏往往带来轻盈、兴奋的感觉,慢节奏则暗示沉重、谨慎或犹豫的情绪。

在《机器人总动员》里的瓦力快速抬头表现出惊讶;缓慢低头则显得忧郁。在机器人身上,这种“节奏感”更是一种功能上的提示。当他背着外卖爬完最后一阶台阶时,甚至会快速挺起胸脯,像是在对你说“看,我做到了!”

夸张(Exaggeration)

通过动作的幅度,来放大角色性格

在动画里,角色的开心、害怕等情绪,往往通过夸张的动作更直观地呈现。

在《狮子王》里的小狮子辛巴被鬣狗恐吓时,大幅度后退,身体蜷缩、眼睛瞪大,夸张的肢体语言强化了“恐惧”情绪。在机器人身上,我们也加入了“有目的的夸张”。户外出行,我们把重物放在他背上的小筐,他也许会有些“害怕”,整个身子向后退,来强化“重量的概念”,这些设计是为了让他的情绪更鲜明,让用户能快速读懂机器人的状态。

吸引力(Appeal)


通过独特的'吸引力',来增加角色魅力

在动画设计中,吸引力不一定只意味着漂亮的外形设计,还有那些让人想不断挖掘的角色内在特质。很多经典角色的魅力,反而来自小小的不完美。

在《超能陆战队》里,大白常常因为身形过大被门框卡住,走路时也像气球一样晃悠悠、笨拙可爱。正是这种“不灵活”,让人觉得它真诚、值得亲近。真实的小狗会围绕自己尾巴转圈,惊讶时耳朵“噌”地竖起,跑得太快会刹不住,这些看似“笨笨”的动作,让人觉得它更可爱。在机器人身上,我们加入了这样的动作:跟随时,会左右转头观察环境;做高难度动作前的犹豫;落地时的小幅调整,这些细节也许在工程角度是冗余的,但更让人觉得他的动作更加真实,亲切。

预备动作(Anticipation


通过动作前的'铺垫',来强化动作的力量感

大部分情况下,大幅度动作前往往会有一个“预备姿势”,它可以让动作变得更加有力量感。

《狮子王》里,辛巴兴奋地跳起试图叫醒正在睡觉的木法沙,“下蹲蓄势”的动作,让跳跃动作更有张力。在机器人身上,我们也加入了类似的设计。比如随着歌曲《We Will Rock You》展示连续起跳动作时,他会先降低重心,像是在蓄力,随后快速起跳、扭动身体。这样的“下蹲”幅度,不仅让观众更容易读懂他要做什么动作,也强化了跳跃的能量感,让整个舞蹈更生动。

弧线运动(Arcs)


通过弧形的运动轨迹,能够让动作更流畅

自然界里的动作,大多遵循弧线轨迹:人挥手时手臂会划出圆弧,小狗摇尾巴时尾端也呈现弧形。相比之下,直来直去的动作往往显得僵硬。

在《疯狂动物城》的夏奇羊演唱会演唱会现场,朱迪随着音乐挥舞手臂、头和身体的律动轨迹呈自然的弧线,让动作更有活力和美感。在机器人身上,我们加入了“弧线运动”的设计,随着《We Will Rock You》歌曲的节奏律动,他左右摆头、身体扭动时,并不是生硬的直线切换,而是带有自然弧度的摇摆。这样的动作看起来不再像机械指令,而更像随着节奏流动的舞蹈,整体更流畅。

在动画设计中,一个动作往往是多条法则的叠加。正是这种结合,才让角色的表现更加生动。

03 

在物理规律里

找到生动的表达

和动画角色不同,机器人需要遵守物理规律,考虑关节、自由度、稳定性。以“挤压与拉伸(Squash & Stretch)”法则为例,它依赖身体的形变,而机器狗受机械结构影响,无法达到真实小狗肌肉系统的弹性。这意味着,并非所有法则都能照搬到现实之中。因此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考:真正的“Lifelike”,不是把小狗能做的动作照搬到机器狗上,而是让它通过符合机械结构的动作,去展现开心、愤怒、惊讶、害羞等情绪。正如设计师所说:“角色可以无限夸张,而机器人需要在物理规律中寻找生命感。

《冰雪奇缘》里的雪宝:走路时歪歪扭扭,甚至打个喷嚏会把胡萝卜鼻子喷飞出去;《疯狂动物城》里的树懒闪电在车管所柜台前,抬起手去递一张纸,每个动作都慢得让人着急,但当它终于露出一个微笑时,却让人因此记住了它“慢吞吞”的个性;这些看似笨拙、局促、“不完美”的动作,却都在传递情绪和性格,让观众相信——它们是“活着的”。这正是我们希望在机器人身上实现的。它能在户外出游时,跟在身后帮忙拍照录像,当得到一句“干得漂亮”的鼓励时,它会微微抬头,露出得意的表情像是在享受被肯定的喜悦;在人群中遇到陌生人站在它面前,它会害怕下意识微微往后退。这些动作虽然简单,却让人第一时间读懂了它的状态:是在兴奋、在犹豫,还是在回应。机器人不再只是完成任务,而是通过动作“说话”。

通过创新 AI,我们要创造的不只是“会动的机器”,而是一个真正融入生活空间的智能伙伴。动作设计、灯语、表情、声效,共同构成机器人完整的情感表达,塑造机器人立体的的性格特征。“用工程师的思维保证动作的精度与稳定,用动画师的思维赋予动作灵魂与温度。”我们希望当你遇见它后,能够开启一段互相信任、彼此启迪的全新旅程。